少年立志出鄉(xiāng)關
毛順生最看不慣的是毛澤東一旦讀書就入了迷,看到田頭壟上、飯前飯后,兒子都手不釋卷,他心中窩了一肚子的火,認為兒子讀書誤了農(nóng)活,父子倆常為此爭吵不休。毛澤東的朋友肖之升就目睹過這對父子之間的一次爭吵,據(jù)他描述:
“風波過后,他們回去吃午飯。大約五點鐘的時候,毛澤東又不見了。這一次,父親輕而易舉就找到了他。他徑直走到古墓那里,一眼就又看到使他上午大動肝火的那幅畫面,毛澤東端坐在那里看手中的書,空擔擱在一邊。父與子又接著上午的茬爭吵起來。
‘你真的鬼迷心竅,中了這破書的魔了?把你爹的話只當成耳旁風嗎?’
‘不是,爹。我還是聽你的,你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門心思撲在田里,規(guī)規(guī)矩矩干活的,別再看這些閑書。’
‘我會規(guī)規(guī)矩矩干活的,但我也要看書。我保證先干活后看書。田里的活干完后,我總可以干自己的事了吧??茨氵€有什么話說。只要我做完了田里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書了。’
‘可是,小子,你才挑了幾擔就躲到這兒來看書’。
‘來看書之前,你要我干的活我都完成了。’毛澤東平靜地說。
‘完成什么了?’父親追問道。
‘吃過午飯后,我已經(jīng)挑了十五擔肥了。要是不信,自己到田里數(shù)一數(shù)去。搞清楚了你再來?,F(xiàn)在你還是讓我清靜一點吧,我要看書了。’
父親目瞪口呆。半天挑十五擔真夠辛苦的。如果兒子真的干了這么多的活,那還有什么話說呢。對于這個怪兒子,他感到又困惑,又傷心。他慢慢踱到一家人正在忙活的地里,數(shù)了數(shù),真的有十五擔。”
從這天開始,父子之間雖然沒有明確達成什么“君子協(xié)定”,但是,只要毛澤東完成規(guī)定的農(nóng)活,父親便再也不干涉他去做什么了。
很多毛澤東傳記的作者,津津樂道的是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由此推演出很多的理論。其實,和天下很多男孩一樣,父子之間的矛盾乃至沖突,乃一普遍的現(xiàn)象,少年毛澤東也不可能例外。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有“教”就有不服“教”,父親當然只有充當“惡人”的角色了。毛順生所“教”,無非是給毛澤東設計了未來之路,這設計來自毛順生的生活經(jīng)驗。而毛澤東并不認同父親的生活經(jīng)驗,矛盾也就隨之而來。
毛順生承擔著6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年輕時身材高大強壯,由于勞作之累,他也佝僂起腰,在50多歲就因傷寒病去世。作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毛順生對兒子們并沒有過高的期待,只希望他們能接過自己手中的家業(yè),經(jīng)營好田地房產(chǎn)。對作為長子的毛澤東,父親的期待就更為迫切。正是如此,在毛澤東14歲那年,父母作主給他娶了羅氏為妻。父親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澤東的心。
毛澤東的心根本不在韶山,他要走出山?jīng)_,尋找更為寬廣而精彩的世界。他后來告訴斯諾:“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而且后來也沒有。我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當時也幾乎沒有想到過她。”毛澤東少年時的全部樂趣都在書中,并有著走出山?jīng)_、讀書求學的憧憬。毛順生則認為這是兒子“不孝和懶惰”的借口,作為長子就應持家創(chuàng)業(yè)、光宗耀祖,其他的想法都是農(nóng)家子弟的幻想。于是,用毛澤東的話說,父子間的“不滿增加了。在我們家里,辯證的斗爭不斷地發(fā)展著”。
毛澤東13歲那年,父親在一次宴請客人時與他發(fā)生口角,父親當著外人的面罵兒子“懶而無用”。13歲的少年正處于叛逆時期,毛澤東認為父親使自己太難堪,便當面頂撞父親,并邁步向門外跑去。母親竭力相勸,父親嘴里仍是不停地罵著并喝令回家。毛澤東根本不聽,一氣跑到池塘邊。面對氣勢洶洶的父親,毛澤東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里。父親一下子停住了腳步,并答應以后再不打他。
父親的嚴厲對毛澤東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幾十年后,毛澤東也說:“這大概對我也有好處,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記賬也仔細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來批評我。”盡管父親在他的記憶中,多是“脾氣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是一個嚴厲的監(jiān)工”等形象,可毛澤東的成長仍是遵循“子肖其父”的規(guī)律。父親將一個破落的家庭操持成有田有地、有房有糧、家有雇工的小康之家,他執(zhí)著、倔強、堅韌的性格,以及具有擔當?shù)木?,其實對毛澤東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毛順生是為一家之興盛小康,毛澤東是為一國之救亡圖存,父子倆的境界和抱負迥異,但是,他們一旦確立了這種信念,那么都能做到“什么都可以犧牲,惟宗旨絕對不能犧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生我育我。”少年毛澤東當然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道理。16歲那年離家去湘鄉(xiāng)求學前,他將一張紙條夾在父親賬簿里,上面寫道:“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他離開了家,回避了父子間的矛盾,反而格外的思念父母,思念家鄉(xiāng)。他常給父親去信,剛剛工作時,便時常寄錢和藥物回家。母親去世后,他又把父親接到長沙居住。父子間原本緊張的關系,早已云消霧散,得以緩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