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希望聽我講小說,其實寫小說并沒有什么學問,大家喜歡看也就過去了。我對歷史倒是有點興趣。今天我想簡單地講一個問題,就是中華民族如此長期地、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規(guī)律?
這幾年我常在英國牛津大學,對英國文學、英國歷史和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大家都知道,英國對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他寫了一部很長很長的《歷史研究》。
他在這部書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說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歷史進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現(xiàn)在仍真正興旺發(fā)達的文明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的歐美文明,一個是東方的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且連續(xù)不斷,則又是世界唯一的。
雖然古代有的文明歷史比中國早,有的文明范圍比中國大,如巴比倫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臘羅馬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卻因遇到外力的打擊,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漸衰退、消亡了。湯因比說:一種文明總會遇到外來的挑戰(zhàn),如果該文明能很好地應付這個挑戰(zhàn),就能繼續(xù)發(fā)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應付挑戰(zhàn),就會衰退,甚至消亡。
這里也有多種情況:一種是遇到強大外族的打擊,整個民族被殺光殺盡,消滅了;一種是民族內(nèi)部長期僵化,沒有改革,沒有進化,像活的木乃伊,結(jié)果衰落了;有的則因自己的腐化而垮臺;還有一種就是分裂,國家的內(nèi)戰(zhàn)不休。
我們的國歌中有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是在抗戰(zhàn)前后寫的,它表示了一種憂患意識。那時候我國遭受外族敵人的侵略,處境確實非常危險。
就我看來,我國歷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險時期有七個: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時間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時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時間約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時間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時期蒙古、滿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guī)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tǒng)一強盛,后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xiàn)一些改革,那么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xiàn)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zhuǎn)機。以上所講的我們民族七次大的危機,又都是七次大的轉(zhuǎn)機。
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后,我們?nèi)A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nèi)A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tǒng)一起來。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臺。我們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nèi)诤显谝黄?,?jīng)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nóng)業(yè)社會,生產(chǎn)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jīng)濟力量可以發(fā)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后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那當然是對的。
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于有了嚴密的繼承制度,從而避免了內(nèi)部的爭斗和戰(zhàn)爭。一些游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后,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nèi)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nèi)部斗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制度。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會就會很穩(wěn)定,內(nèi)部斗爭就會大大減少,這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還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tǒng)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數(shù)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鮮卑人。
有一個情況不知各位想到?jīng)]有,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就姓獨孤。“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北周的時候,有個大將軍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tǒng)。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屎蟮母绺玳L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
據(jù)《唐史》記載,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像我們現(xiàn)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zhàn),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蟬,在漢朝做官,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蟬。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
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shù)亩啵A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系,我們長期跟你干,打到后來,外國人會分裂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