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雖然有些待遇,但生活還是貧寒的,并不一定能躋身縉紳之列。如果科舉不順,秀才們只能另謀出路,一般去當塾師、充幕僚、行醫(yī)、當訟師、看風水、下海經(jīng)商等。當然,中舉、中進士,是秀才們艷羨的最佳出路。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許伯彥,高才強記,貧窮落魄,好說大話,鄉(xiāng)里呼他為狂生。有一次去南京參加鄉(xiāng)試,給家中寄信說:“一到京中,飯量大長,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間三碗。如此吃飯,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籬笆為我拔去,墻門為我刷黑,士剛、士柔打點作公子可也!”文筆如此,看到的人都為之笑倒。
錢謙益與他同鄉(xiāng)有交往,在集中記載:里中許老秀才,好即事即席為詩,杯盤梨棗,坐客趙李,臚列八句中??磥恚S老秀才的詩才還是蠻敏捷的。雖說許老秀才沒中舉,但他的兒子卻在天啟 2 年(1622)考中進士,還做了京官學士,最終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
明朝李紹文《云間雜識》載:有個秀才吳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蕪湖抽分,二愿買楊千戶房屋,三愿買某娼為妾。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進士,三愿俱遂。此秀才三愿,可謂低俗。但大多秀才期望這龍門一躍,能改變生活境況和社會地位,無疑是現(xiàn)實的。
秀才僅僅具備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通往廟堂之上、實現(xiàn)兼濟天下理想的艱難之路,還要經(jīng)過鄉(xiāng)試、會試、殿(廷)試3關,一般3年才一次。
鄉(xiāng)試、會試的競爭之激烈,遠遠超過現(xiàn)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0:1比一,中舉率約為3.3%。舉人中進士的比例,多為20:1,錄取率約為5%??梢娊鸢耦}名之難了。
各省鄉(xiāng)試和次年春禮部會試的考題,由主考官擬定,殿試有時由皇帝親自出題。鄉(xiāng)試合格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像眾所周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鄉(xiāng)試第一的解元。
禮部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一般情況,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為進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異。殿試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由此產(chǎn)生。所謂“連中三元”,就是鄉(xiāng)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
如此看來,鄉(xiāng)試、會試、殿(廷)試是一種全國性的高級公務員選拔考試。唐詩《及第謠》寫道:“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哪個讀書人不想異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xiāng)呢?
如能當上主考官 那是畢生的榮耀
古代的主考官,即“高考命題組”,他們由哪些人組成呢?
一般鄉(xiāng)試主副考官兩人,同考官4人,提調一人,還有其他官員。會試由京師禮部主持,主考官一人,副考官3人,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及各種執(zhí)事官。
主副考官的任命,嚴格而謹慎,均由皇帝指定。會試大總裁,一般是閣臣與輔臣,鄉(xiāng)試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學士,這些人都是狀元、榜眼、探花級學霸出身,也有從地方官吏中挑選文藝品德俱佳的。
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員年久荒疏于文藝,不能衡文,要親自考試,挑選為人謹慎的考官。這說明,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對公平和渴望搜羅人才的一面。
在古代,能充當一次主考官,典試一方,選拔人才,會被視為畢生的榮耀。被錄取的考生,就是主考官的門生,門生們稱主考官為座主或座師,這也是官場上的一種關系網(wǎng)。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科場》有則十典文衡的記載。
明朝宣德至正統(tǒng)年間,翰林院大學士、禮部右侍郎錢習禮10次充任鄉(xiāng)試、會試主考官或讀卷官,被稱為極奇之盛事。他在主考正統(tǒng)10年(1445)的會試中,慧眼識得商輅為狀元。有明一代,“連中三元”的人,只有安徽貴池人黃觀與浙江淳安人商輅兩人。
嚴格意義上來說,黃觀與商輅雖然中過“三元”,但并不連續(xù)。黃觀在洪武17年(1384)考中解元后,因父喪居里,洪武23年(1390)會試的會元、殿試狀元,中間有6年間斷。
商輅在宣德10年(1435)鄉(xiāng)試中考中解元,正統(tǒng)10年會試考中會元、殿試考中狀元,中間有10年間隔。“連中三元”在科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也為錢主考官增譽不少。
明朝高級官員中,梁儲曾兩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順天鄉(xiāng)試;楊榮曾主考京畿鄉(xiāng)試一次、9次任殿試讀卷官;蹇義、王直曾10次充任讀卷官;劉健曾一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兩京鄉(xiāng)試、4次會試同考、六充廷試讀卷官;李東陽曾兩次主考兩京鄉(xiāng)試、兩次會試同考、兩次會試主考、8次充讀卷官。這些人都可稱為“十典文衡”。
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張潮(四川內江人)曾任過一次鄉(xiāng)試和兩次會試主考官。在嘉靖23年(1544)主考會試時,張潮忽然生病,卒于奎星堂考場上。
以上都是閣臣或輔臣任主考官。還有一個舉人出身的州府儒學教授,居然屢為考官,這在輕視乙榜舉人入仕的中晚明官場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了。
此人名陳觀,最高職務是從八品的荊州府教授?!度f歷野獲編》稱他有4個奇特之處:一是舉人直選府教授,升國子助教,又歷外任四郡教授;二是教職任考官從來沒有超過3次的,而陳觀6次任考官;三是陳觀從洪武年間中舉到正統(tǒng)年間任考官的時間,長達50多年;四是陳觀官職卑下,退居林下后,又特選為主司,且屢為主考,又為分考。
陳觀去世后的墓志銘,由朝廷首輔陳循撰寫。如此高的規(guī)格待遇,真是個奇人了。
其實,陳觀擔任考官,一定是有過人之處的。他有一篇文章《吳公堤記》至今廣為流傳,足見文章盛事,并不一定與功名相埒。有些人官卑職低,埋沒風塵,只是時運不濟罷了。
科考命題是難事 出得不好被嘲笑
這些考試的題目是什么樣的呢?先說命題規(guī)則。
明清鄉(xiāng)試和會試一般考3場,每場3天,連續(xù)9天,關在狹小的號房里,僅能容膝,自帶干糧。這對考生的身體,也是一種考驗。
鄉(xiāng)試初場一般考7道題,四書文3道,每道200字以上;五經(jīng)文4道,每道300字以上。這7篇應試八股文章被稱為“七藝”,最為關鍵。
第二場試論一道,300字以上;試詔、誥或表一道;考判語5道題,即判斷刑獄案件的評語。第三場,試經(jīng)史時務策5道,每道300字以上。
清朝大致沿用明制。乾隆帝喜歡作詩,在第一場加入了賦得五言八韻詩一首,字數(shù)八十,詩不重字,韻不重押;“七藝”分為兩場,字數(shù)增加到700字以上,違者不錄。
以四書五經(jīng)及史書為范圍出題,可以出的題目很多。所試題目,摘取經(jīng)書中大道理、大制度,關系人倫治道者,然后出以為題。
如明朝宣德帝出題親試:“諸葛孔明可興禮樂論。”宣德5年(1430)殿試題:“用人何以得其力論。”
崇禎7年(1634),崇禎帝殿試親自出題策問:“所與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習不端,欲速見小。茲欲正士習以復道,何術而可?……今欲滅敵恢疆,何策而效?……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往古文武似不甚分,今奈何牢不可破?爾多士留心世務久矣,其逐款對答毋諱。朕將親覽焉。”
康熙57年(1718)江南首題:“舉賢才焉知賢才而舉之。”次題:“大哉圣人之道。”
道光帝曾以恐懼修省,以迓和甘疏命題試考生。
既要顯示主考官的水平,又要讓考生考出水平,命題是件很難的事。如果錄到優(yōu)秀的考生,主副考官會贏得識才聲譽,反之會讓人恥笑。
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李廷機曾是鄉(xiāng)試解元,萬歷11年(1583)的會元、榜眼。他任萬歷22年(1594)應天府鄉(xiāng)試主考官,首題出“管仲之器”。
當時的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馮夢禎,是萬歷5年(1577)的會元。兩人都是學霸,并且有點過節(jié),原因是李廷機會元的機會差點因馮夢禎而失去。馮夢禎當時是一房考官,看不上李廷機的文章,推薦江西安福籍考生鄒德溥為第一。這事傳到李廷機耳朵里,他就十分不喜歡馮夢禎了。
這次李廷機到南京任主考官,馮夢禎又掌南院。馮夢禎看到作文題目后就作擬程一首,一時膾炙人口。按規(guī)則,擬程是主考官擬作的示范文章。李廷機的擬程一出,比馮夢禎的大為遜色,這梁子越結越深。
兩人相見時,馮夢禎說:“您今年主考取士,不但文章好,就是擎榜(科舉取士的末一名)徐某,也是名實俱稱,果然能擎得起榜呀!”
李廷機一聽,覺得話中有話呀,回去后細細察問,原來最后一名徐學易,以力大而聞名,在國子監(jiān)中能將堂柱拔起來離地幾寸,文章不佳,但確屬大力士之類。這是譏諷主考取士眼光不行呀,李廷機因此更加憤憤不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