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29-第一功臣
(劉邦在七年反秦的戰(zhàn)爭中,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大批功臣,比如:張良、曹參、蕭何、周勃等,在這些人在劉邦的眼中地位都不低,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卻是蕭何,并且劉邦曾為蕭何說話,并說別的大臣是工狗,而蕭何是功人,并且給了蕭何很多特權,就連蕭何的父母兄弟都倍受恩惠。)
高帝六年連續(xù)封列侯后,劉邦還要為他們排座次。要把他們排出一二三四。面臨問題是,二十九人中誰會排第一。這人就是第一功臣,有希望的有張良理由有:一、劉邦提過理論三杰說,張良是三杰之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然有希望是第一。二、劉邦分封列侯時,都有食邑,其他人戶數是劉邦指定地點戶數,只有張良是“自擇齊三萬戶”。其他人比不上。有希望的還有曹參,一、他的食邑最多,10600戶,二、軍功最多。意味著他可能入選。周勃也可能:一是食邑排名第二;二是臨終時交代相國人選曾說過安劉氏者必勃也,可見劉邦非??粗刂懿?。第四個可能入選的是蕭何兩個理由:一分封列侯時劉邦為蕭何說話,還說了功狗功人之概念。二蕭何所受的重用。特別是楚漢戰(zhàn)爭的四年中,蕭何是留守后方的。全權處理后方。這四個都有希望。
劉邦對四個人感情是:對張良是敬重;對曹參是感激;對周勃是信任;對蕭何是倚重。這四個人在劉邦眼中地位不同。誰會成第一取決于功臣怎么看,劉邦怎么定。功臣們意見是集中明確,集中到曹參身上,都認為他功第一。劉邦不會給,心里想給蕭何。劉邦卻不好說出口。封食邑時,大臣們都不同意?,F在封完了,排座次,又不一致了,劉邦要第二次站出來,不好了。關鍵時刻,鄂千秋,說曹參這些功勞叫一旦之功,蕭何的功勞是作戰(zhàn)最艱難時保證軍糧,是萬世之功。這番話把兩人功勞分開。講完,劉邦跟著就說,好。立即下詔書,劍履上殿,可以帶劍上殿。入朝不趨。所以劉邦覺得蕭何第一。三條特權。劉邦還把他父母兄弟同時封為列侯。再加兩千戶。這非同一般。蕭何因此成了第一功臣。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劉邦的另眼相看。
為什么劉邦與大臣們意見總是不一呢?蕭何為什么在封侯排次時得到劉邦的照顧?理由大概有:功不可沒,確實有功。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劉邦與蕭何私交好。像張良,跟劉邦沒有私交。中間跟韓王成一段。劉邦敬重他,并不倚重。再說曹參,也是沛縣一同做官的人。蕭何有私交,曹參沒有。三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丞相。西漢帝國建立后,戰(zhàn)爭轉入到和平建設中,這個過程中,劉邦需要的是文官。這些人中間,張良是高參,從來沒實權,更沒處理過國家行政大政。周勃曹參以軍功著稱的武將,治國不知道。蕭何是實踐證明能經營國家機器的人。劉邦的約法三章是去掉苛法,還有一條是把關中所有的秦帝國的基層官吏留任。法令基本也沒變。劉邦集團中最熟悉法令的也是蕭何。所以,用蕭何為丞相是劉邦的既定方針。大臣們都知道是軍功。曹參的功勞一筆筆記下來。誰都比不過。但是,按治國,不行。劉邦封列侯,和定第一功臣,不是同一個目的。封列侯是回報。立功流血回報。從此不相欠了。排第一另有考慮。封完列侯,挑第一是用做將來的丞相。這是未來的開始。著眼于未來。
蕭何適合嗎?第一功臣,日子并不好過。一是責任太大。二是權力太大。特別是權力太大,會導致皇帝與丞相的摩擦。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封第一功臣在高帝六年。三年時,曾出現過這樣的事,戰(zhàn)爭激烈時,劉邦曾多次派人慰問蕭何。蕭何也沒有覺察。鮑生是門客,告訴蕭何,說明了有疑心了。最好是把子孫中符合征兵的都送去主公的大營,才能保證平安。這些人到達劉邦處時,“漢王大悅”。鮑生看得準。
蕭何如此忠實,劉邦為什么不放心?說白了,是權太大了。關中漢中巴蜀,都在他掌控中,這么大權力,能放心嗎?蕭何精明處正在于他能聽信并覺察出猜忌,并能化解危機。這是主動送人質。
其實蕭何忠心耿耿并且治國有方,所以要做第一功臣是要有才干又得善于自全。
再看另外兩年事,那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劉邦死后,惠帝去看望他,見面后,問蕭何“君即百歲后”誰可能代替你?蕭何答的是“知臣莫如君”。答非所答,小心謹慎?;莸奂绷耍軈⒑稳??蕭何說,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最后也沒點出名字,謹慎如此。舉賢不計私仇。蕭何就是這樣,多么小心謹慎。第二件小事,他有錢,買地,到最偏遠的地方,買最偏遠的房子。“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劉邦鞏固大漢王朝除了封侯還會做些什么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