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談的是高考方案,如果這個價值取向得到確立和認同,平時每天的作業(yè)和能做到的大考、小考都是這樣。原來我們考試是基于標準的考試,我知道標準到哪兒然后努力加工,把所有的孩子都加工到標準,就是老師的成功,也是家長的成功。而今天,你可能要考慮孩子喜歡哪個,是基于興趣的加工,這樣孩子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考試和評價,也能夠為我們學校,為我們班級贏得好的成績。但是這個好的成績的不是基于加工的,是基于興趣愛好。這個高考方案,是我們全系統(tǒng)干部教師包括全社會家長,甚至爺爺奶奶都要一塊兒來關注的,不僅僅是參加考試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也是網(wǎng)上公布的。浙江和上海兩個先行的省份已經有一些數(shù)據(jù)和結果讓我們看到一些變化。這是媒體正式公布的,2015年11月25日,教育考試院發(fā)布的2017年選科的范圍,他們是7門水平考試。選擇最多是物理學科,其次是化學。高校三門科目有不同的組合,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綜合的考生,就是理化生可以選考95%的專業(yè),選擇政治、歷史、地理,這就是傳統(tǒng)的文綜專業(yè),可選考66%的專業(yè)??墒乾F(xiàn)在我們的文科考生只能有34%的選擇面,國家取消文理科自主選擇學科,給學生帶來的第一個利好是,不管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選擇的專業(yè)面比以前大得多。以前孩子學文、學理,看高考基本看理科不看文科,可選擇的專業(yè)供給就受限。新的方案下孩子的選擇面就更大。
新的高考方案給孩子帶來的變化,給學校教學帶來的變化,除了關注個性愛好和發(fā)展培養(yǎng)以外,孩子未來可選擇的領域也寬得多。我們也期待在新的方案下,孩子將來報考的時候不再根據(jù)分、根據(jù)自己的位次報考,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個性愛好,根據(jù)自己未來真的想干什么報考專業(yè)。因為新的制度已經提供給他更寬泛的供給端專業(yè)供給,不再設置成只能選文科或者理科。這些變化給現(xiàn)在即將進入新的高考考試方案的省份帶來的影響和關注其實是多元和綜合的,也不僅僅是將來高三的事,而是整個基礎教育理念的變化和調整。
中學校長和老師,未來面對學生專業(yè)選擇,第一件事把學生分類,找到學生的特點,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參與高考的競爭。高一、高三考試的評價和校內的評價也按照這個方向做根本性的調整。
北京在落實這樣的方案,我們不是第一批試點省,按照教育部總體部署,還得有兩年,明天正式發(fā)布新的中高考考試方案。北京落實這樣的改革,基本策略和定位在哪里,我們考慮三點基本認識。第一,考試形態(tài)有不同的設想,立足點相同,促進每一個個體學生者的發(fā)展。我說的考試形態(tài)不光是中高考,包括在座的校長和老師,您手里掌握的期中期末考試,隨堂小測驗,包括家長自己買的小測驗。
第二,讓教育回歸到原本的道路,學習和選擇,發(fā)現(xiàn)天賦、培養(yǎng)能力。這種發(fā)現(xiàn)到高三來不及了,甚至到高中階段也未必來得及,孩子的習慣、個性愛好已經形成慣性。如果你的孩子是處于高中階段,可能有一個疑問一直在心里,我們孩子到底愛好什么?這就說明我們孩子的培養(yǎng)和愛好形成的關鍵點未必在高中階段。
第三,孩子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關鍵學段在哪里?義務教育階段是值得我們更多思考的。什么事到16歲之后,不管校長、老師、家長感覺都有點費勁,孩子青春期在初二,真實反映自己內心是小學三年級。為什么國家高考方案從打破文理科分界入手,學什么將來立足干什么。這種立志于干什么,真的基礎不在于高中,可能還要往前延伸。所以北京在這輪改革和整體思考中我們落實國務院頒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真正著力點是放在中考,真正關鍵的學段是首先放在義務教育階段。
中考改革方案,北京到底怎么想?中考作為省內的考試,我們自主改革和設計應該怎么調整,我們認為中考改革適應性和價值取向以及跟國家高考對表和一致性變得尤為重要。這個改革方案去年12月份文件已經下發(fā)了,各個學校都比較清楚。
北京的新中考方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調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選擇,讓每個學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優(yōu)勢的展示機會。它有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從“選拔”到“選擇”的變化,實現(xiàn)從“招分不招人”到“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的轉變。二是全方位的“選擇”體驗,即更關注題目與賦分的可選擇性、答案的開放性。三是從“一考定終身,只拼紙和筆”,到“關注平時,關注實踐”。
北京方案中還有一個特點把三科的原始分按照不同的比例做一個折算。我們讓孩子自主選三科參與競爭,讓孩子用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愛好的學科參與競爭。通過自主選科,賦分的可選擇,把你的優(yōu)勢進一步放大,甚至優(yōu)勢學科可能跟必考科目的學分一樣,都是100分,而劣勢學科得到一個抑制。這樣的方案對不同類型的孩子都是一個好消息,是拿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參與競爭,最后的結果是把劣勢打折。
這樣的方案最終目的在于引導,讓孩子奠定自己的基礎,奠定自己愛好的傾向,一進入高中就可以選考、選科,可以有大量空間進行選修課。
可能我們家長和老師馬上就想,如果這么弄,讓平時的教育教學怎么辦?平時教育教學是集中在哪個科目要考就去加工,面向考綱去加工,還是真的換一種眼光,就像醫(yī)院的化驗室要診斷孩子,把孩子真的分析一遍,有哪個孩子真的喜歡歷史,哪個孩子喜歡地理,然后調整教學策略,包括教案的供給,課程供給,要支持這些孩子的發(fā)展,讓他在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得到保護。這樣孩子到真正的中考當中才能夠得高分。當然我們狹義按分來講,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夠最大限度彰顯出我們教育的質量和學生教育服務水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