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歐元也好、財政契約也好、銀行業(yè)聯(lián)盟也好,這些都是歐洲經濟貨幣聯(lián)盟中非常重要的支柱,而英國在這些問題上都采取一種保留、保守,甚至是反對的態(tài)度來應對。足見英國脫歐的結果并不是一種偶然。
歐元區(qū)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目前沒有加入歐元區(qū)的國家以中東歐國家為主,老成員國當中是英國、丹麥、瑞典這幾個明確表示不參加。2004、2007年,新加入歐盟的成員國在締結入盟協(xié)議的時候,是必須要加入歐元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把他們也算作未來準備加入歐元的區(qū)域,實際上就剩下英國、丹麥、瑞典這三個國家不準備加入歐元了。英國則是明確表示不加入的,這也反映出英國對一體化的排斥態(tài)度。
五是司法與內務合作方面。英國明確表示不參加政治聯(lián)盟,這意味著,英國跟歐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相矛盾的,或是不承認這是英國發(fā)展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英國脫歐也是早晚的事,只不過歐洲現(xiàn)在還沒有進入政治聯(lián)盟階段,英國已經是迫不及待地要退出來了。之所以現(xiàn)在退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最近幾年的歐洲危機。前幾年是歐洲債務危機;然后是前兩年開始的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隨后又出現(xiàn)了恐怖襲擊,又有反恐危機。這一系列的大環(huán)境促使、催生了對歐洲一體化產生疑慮的思潮的抬頭。這種思潮在英國表現(xiàn)的越來越明顯。
就歐盟司法與內務合作領域來看:第一,前面提到的英國不加入《申根協(xié)定》,這就意味著英國要求保持自己的邊界控制。這兩年在難民問題上,英國堅持不能無限制地接納難民,不愿意按照歐盟方式來整體解決難民問題,尤其不愿意接受難民名額分配。另外,對于國際談判,英國要求增加談判的透明度。有一個《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就是歐洲的人權憲章,英國要求這個憲章的法律效應不能延伸到歐盟法院或是延伸到英國其他任何一家法院。這些都是在具體的司法與內務合作領域里面,英國采取的一種阻撓或是反對的態(tài)度。
第二,歐洲難民危機是壓跨其承受力,促成英國選民投脫歐票的最后一根稻草。前面說的這么多英國和歐洲之間的矛盾以及沖突,絕大部分都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在英國入歐過程中一直延續(xù)、存在的事情。2015年11月,卡梅倫代表英國向歐盟提出了一個建議,即是列出一些條件,并希望歐盟跟英國就這些條件達成一致。如果達成一致的話,可以有助于英國在就公投做宣傳的時候,促使民眾投出更多留歐的票。歐盟對英國的方案進行了討論,2016年2月,歐盟專門召開了首腦會議,對卡梅倫的“要價”也作出一系列的政治決定,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一種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體現(xiàn)在幾個領域,分別是經濟治理領域、經濟競爭力領域、主權領域、社會福利領域。
可見,歐盟已經盡可能考慮到了英國的關切,并且確實真心想讓英國選民能夠更好地理解歐盟的政策,投出留歐的選票。但遺憾的是,2016年2月,歐盟理事會所通過的決議,最后也是因為卡梅倫政府在投票宣傳過程中沒有將其充分闡述,很多選民并不清楚這些內容,由此直接導致脫歐選票大幅上升,公投結果是脫歐。在2016年2月的歐盟理事會決議中,專門有一條,如果英國公投結果是脫歐,那么之前所說的一切妥協(xié)、雙方達成的一致統(tǒng)統(tǒng)作廢。對于脫歐的結果,無論是歐盟,還是卡梅倫政府都不愿意看到。
四、英國脫歐之后的發(fā)展前景
(一)英國是否可能舉行第二次公投。脫歐結果出來后,很多當時投脫歐票的人開始反悔,與此同時,很多支持留歐的人通過請愿的方式,希望能夠發(fā)起新一輪公投。那么,英國是否可能舉行第二次公投呢?公投結果本身并不具備法律性質,就是說要尊重這個結果,但是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并且這個公投并不意味著英國就自動地脫離歐盟了。倘若進行第二輪公投,那一定程度上講,只能是進一步撕裂英國的社會。因為從投票結果可以看出,接近52%對48%,表明整個英國社會已是非常的分裂了。這樣的情況下,再發(fā)起新一輪公投,只會加劇英國社會進一步分裂,并且很難預測新一輪公投結果會是留歐。
(二)對于脫歐結果,英國議會要討論是否批準脫歐結果,并同意英國政府遞交脫歐申請。按照歐盟非正式首腦會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過的歐盟新條約——《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guī)定,脫歐談判只有準備脫歐的國家遞交申請之后,才能正式啟動。就是說,當前行動的第一步不在歐盟這一方,而是在準備脫歐國家這一方,就是在英國這一方?,F(xiàn)在,英國沒有立刻提出脫歐申請。歐盟認為,英國遲遲不遞交申請,會加劇市場動蕩,而且這種不確定性拖延的時間越長,就會有發(fā)生投機攻擊概率,這無論對歐盟或是英國,都是兩敗俱傷的事。所以歐盟的態(tài)度非常強硬,呼吁英國盡早作出決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