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說得特別形象,說兄弟兩人有個老母親,平時哥哥照顧老母親照顧得比較多,但是有一次村里要安電表,要根據電表來收錢 ,一個電表要好幾百塊,兄弟兩個要攤錢來給老母親安電表。結果老二家里沒錢,很窮,拿不出這幾百塊錢,但老大拿好幾百塊錢也困難。于是老大就說別安表了,把那個電就接在我們家電表上。就這么一個事情,在全村引起了轟動,這是孝敬母親的典范啊。所以,以后誰家有點什么事情,需要擺平做主的時候,都來找他,他就在村子里邊變成了一個很有威信的人。
過了幾年,因為這老太太是解放前參加共產黨的老黨員,政府給了這老太太好幾萬塊錢補貼。老二聽說了,就要和他哥哥分錢,他哥哥很生氣的說,那就算一算帳吧,老太太在我們家住了多長時間,我?guī)戳硕嗌俅尾?花了多少錢,看病的誤工費一天多少錢,一算這幾萬塊錢還不夠,把他弟弟算得灰溜溜地走了。但這個事又讓全村人都知道了,說這個兒子真不怎么樣,你帶你媽去看病的誤工費,還都算上,一下子這個人的威信跌下來了。這個故事說明了在熟人社會,人的行為是會受到村民的鼓勵和懲罰的,所以,人不敢去違反村落的規(guī)范,只要在這個村落里生活,他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
6、鄉(xiāng)村文化的承載和保存功能
鄉(xiāng)村的存在使文化得以傳承,包括農業(yè)文化、誠信文化、孝文化、民間信仰等。這些文化就保存在鄉(xiāng)村,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無形的。有時候把農民的農家院拆了,改變的不光是農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其社會結構,改變了文化,或者消滅了一種文化。如果大家到農村去,我們可以看到村落隨山就勢、隨水而居、錯落有致。最近國家也剛剛頒布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標準。有標準比沒標準要好,這個標準應該是原則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
因為像村落里面的標志性建筑,祠堂、廟宇、學校,甚至一棵老槐樹,都有文化的底蘊在里面。家庭、家族、民俗,都是傳統(tǒng)文化保存的重要載體,這些載體不能破壞,破壞了載體精神也就沒有了,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有的這些傳統(tǒng)。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