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兒遺愿創(chuàng)辦3元“愛心食堂” 10年免費送衣
她并不富裕,多年前下崗后靠政府低保補助和打零工為生;她并不貧窮,多年來的為愛付出讓她收獲了美好的幸福時光。為了完成女兒遺愿,云南昆明好媽媽王蘭蘭“意外”踏上了公益之旅,十年如一日為山區(qū)孩子和老人送去衣物,為小區(qū)里的孤寡老人開辦一餐只要三元的“愛心食堂”。她的奉獻和付出感動了很多人,也帶動了很多人。2016年4月,王蘭蘭榮登“中國好人榜”。
開在昆明市五華區(qū)幸福家園小區(qū)二期12號商鋪的“愛心食堂”,是一個熱鬧的大家庭。家庭成員有1名“昆明好人”、17名志愿者和100多名孤寡、獨居老人。這里是100多名老人吃飯的地方,還是他們心里最溫暖的“家”,“有事找王蘭蘭,有事找‘愛心食堂’”是老人們掛在嘴邊的話。
故事要從“愛心食堂”的創(chuàng)辦者、這個特殊家庭的核心成員——王蘭蘭說起。50歲的王蘭蘭,性格開朗,笑容親切,話語幽默,曾經(jīng)歷經(jīng)坎坷的她,如今已漸漸走出生活的陰影。眼下,保證100多位孤寡貧困的空巢老人定時吃上熱飯熱菜是她生活的重心。
1.完成女兒遺愿 踏上漫長愛心路
給山區(qū)里的孩子和老人送去的衣物,王蘭蘭常常要大清早就背著出門。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王蘭蘭原本有一個不寬裕但幸福的3口之家。2005年,15歲的女兒佳麗被確診為尿毒癥,相關媒體報道后,許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小佳麗的病情得以緩解。然而,2005年7月25日,病魔還是奪走了女兒的小生命。有一天坐在女兒的床沿上,王蘭蘭隨手打開了抽屜,10多本筆記本整整齊齊地放著,打開一看,是佳麗從生病住院開始到臨終前的日記。其中,有好心人看望她的情景,有她強忍病痛折磨不讓媽媽難過的做法,有她希望媽媽去幫助貧困山區(qū)孩子的想法,還有她希望媽媽天天開心的祝愿……王蘭蘭的眼淚一次又一次地掉落在那些工整的字跡上。
女兒日記里的最后一句話深深地刻在她心里:“我要成為一名慈善家。”就是這句話,讓王蘭蘭醍醐灌頂。從那一刻開始,王蘭蘭不再遲疑,開始收拾衣物,還找隔壁鄰居、親戚朋友也收集了一些。當年9月15日,與前夫辦完離婚手續(xù)后,王蘭蘭就背著行李出發(fā)了,為了完成女兒“讓媽媽以后幫助她回報這些愛心”的遺愿,她開始了漫長的“愛心”之旅。
起初,她只是把自家的舊衣物捐給昆明周邊的貧困家庭,后來由于媒體的報道,許多家庭加入愛心行動,將衣服拿出來,通過王蘭蘭捐給貧困山區(qū)的百姓?,F(xiàn)今,她每天都能接到許多愛心人士捐贈衣服的電話,她都一一記錄,然后將好心人捐贈的衣服收集起來,經(jīng)過清洗消毒后分門別類打包,送到山區(qū)去。
每次看到孩子們拿衣物,就是王蘭蘭最幸福的時候。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5包、10包、100包……從衣服、褲子,到鞋子,再到學習用品,所到之處,村民們試穿衣鞋時的歡笑聲,孩子們嘰嘰喳喳的吵鬧聲,總在寧靜的山村久久回蕩。“我送出去的只是一些衣物和文具,激發(fā)的卻是無數(shù)孩子對山外世界的向往,收獲的是孩子最純真的感情。這個時候的我,最幸福。”王蘭蘭笑著說,“發(fā)東西的過程最熱鬧,鄉(xiāng)親們非常興奮、激動,當場就試穿,還來問我好不好看、合不合適,就像久別的親戚。”
如今,時間過去10年多,王蘭蘭的背包越來越重,腳步越走越遠,兒女越來越多,歡笑越傳越遠。許多貧困的山鄉(xiāng),留下了她的足跡;許多農(nóng)村的孩子,記住了她溫暖的笑臉;許多樸實的村民,期待著她下次再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