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該好好安享晚年了,可熱心了一輩子的楊國華怎么也閑不下來。一直熱心于“除障補路”公益事業(yè)的他,隨時隨地“學雷鋒、做好事”,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補路大叔”“最有愛老人”“馬路橛子殺手”??匆娎先酥舻墓照绕ぬ啄テ屏?,他自費采購一批各種型號的拐杖橡皮套,在路上隨時幫助老人免費更換;聽說宿舍傳達師傅的女兒患尿毒癥,他發(fā)出倡議,號召大家捐款救助,他就是這樣熱心的一個人。2017年6月,楊國華榮登“中國好人榜”。
楊國華修補路面。
“路見不平,用愛修平”,他默默“鏟除”人們熟視無睹的“小麻煩”,力所能及辦好事,鋪就群眾平坦路,用心和諧群眾生活。楊國華,一個在幸福晚年,以助人為樂為己任的“中國好人”,他樹立了老黨員的標桿,做出了老干部的榜樣。
1.“除障補路” 隨時隨地辦好事
“是誰偷偷在修路?”前幾年,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濟南市中區(qū)市政局的工作人員。他們外出巡查、修補道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前期計劃修補的問題不復存在,且新方磚已鋪設完好,他們多次嘗試尋找背后的修路人無果。后來一位穿灰色上衣、戴黑色墨鏡、騎著自行車、隨身攜帶錘子和鐵鉗,蹲在路邊搗平馬路橛子的老人形象開始在網(wǎng)絡、報紙和電視臺出現(xiàn)。隨著記者的挖掘,“補路老人”的身份得以公之于眾——山東省紀委的退休干部楊國華。
“哎呦,我的腳崴了。”有一回在小區(qū)樓下,一位老人被路面上因拆空調(diào)留下的螺絲釘絆倒了。這件事,讓楊國華意識到通過“除障補路”來消除安全隱患很有必要。楊國華擔心以后還會有人絆倒,當即從家里找來工具砸掉螺絲釘,把路修平。那一天,他開啟了自己的“除障補路”事業(yè),此后多年從未停止。
楊國華修整路面。
后來,發(fā)現(xiàn)別處人行道上也有廢棄的垃圾箱、廣告牌、指示牌、各種立桿等殘留的螺絲釘和地錨以及其他突出地平面的障礙物,經(jīng)常絆倒行人,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絆倒造成的傷害很大。于是他自費購置工具,騎上自行車對市中、槐蔭、歷下、天橋4個區(qū)的主要道路人行道進行全面巡查,對殘留在路面上的螺釘、電線、石墩等“馬路橛子”進行清理,一個區(qū)一個區(qū)的修,慢慢“擴大戰(zhàn)場”。“馬路橛子”清理的差不多了,他又對路面上缺失、突出、凹陷的路面磚進行修補,尤其是注重對盲道上缺失、不平的地磚進行修補。由于盲道上的磚和普通磚不一樣,他就在巡查中收集建設過程中剩在路邊的盲道磚帶回家,哪里需要再補到哪里去。他說:“這是我為老百姓做的‘小事一樁’,只想力所能及的為老百姓辦點好事、做點實事,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
熱心市民問他怎么稱呼,他只說自己姓楊,后來人們就稱呼他為“補路老人”。修路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對他的行為表示支持和鼓勵。有一次修路時,一位路過的老太太看到后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要給他買飯吃,被他委婉拒絕了。一次,一個小伙子看到正在修路的楊國華說:“原來你就是‘補路老人’??!”說完就蹲下來幫他一起砸鋼筋。
他為了“除障補路”流過多少汗,出過多少力,只有他和他的工具伙伴們知道。有一次在清除電線桿上殘留下的螺絲釘時,因為電線桿的螺絲釘很粗,所以他每天只能清理兩三顆,一顆螺絲釘有時需要砸上百下才能砸掉,三四天下來震得他手臂發(fā)麻、腰酸背痛,還出現(xiàn)了耳鳴的現(xiàn)象,3個月后耳鳴才慢慢消失。
夏天,有的好心市民見他累得汗流浹背,給他送水買飲料,他都婉言謝絕了,他說:“我自備的涼開水,就是最好的飲料。”有人問他:“你現(xiàn)在退休了,也有退休金,不好好的安享晚年,整天這么辛苦圖個啥?”他說:“做一件事情不要想怎么做,而是在于為什么做,明白了為什么做,就不會覺的辛苦,而且還樂在其中。”
幾年來堅持不懈“除障補路”,楊國華共鋸刨鐵撅子重達300多公斤,整修人行道松動損壞花磚不計其數(shù),為市民行路安全排除了諸多隱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