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用同樣樸實的一期期墻報,浸潤了一段延續(xù)十八載的普法情。他用堅持書寫了道德之墻,用責任打開了法律之門,用仁愛照亮了繁榮之路。他不僅像一塊石頭,更是一塊璞玉、一顆水晶、一粒珍珠,在古韻悠悠的小橋流水中閃爍著人文的光芒。他就是葛彬,用十八年的汗水譜寫了一位鄉(xiāng)村普法人無私奉獻、余暉盡灑普法路的執(zhí)著和真情。
葛彬老人正在認真張貼墻報。 圖片來源:涇縣司法局
1.自學法律 甘當鄉(xiāng)村義務普法員
安徽涇縣查濟村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之一,是著名的古民居旅游景區(qū)。十余年前,村民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經(jīng)常鬧矛盾糾紛,不良的人文環(huán)境會給村子的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葛彬老人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廣大村民都懂得法律知識,提高村民的素質(zhì),讓全村有一個和諧守法的環(huán)境。
葛彬制作墻報前認真閱讀法制資料,收集內(nèi)容。 圖片來源:涇縣司法局
“這個村子的村民因為不懂法,沒學法,不知道法,所以他們的行動就粗蠻的很,就經(jīng)常有打架鬧事的,所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他們知道哪些行為是犯法的,他們就不會這樣做了。”“我想讓全村的人都懂法、守法、用法,這樣一來,查濟村的環(huán)境就會和諧,游客多了,來投資的人也會更多。”葛老始終秉承這樣樸實的理念去普法,宣傳教育查濟村民,使得查濟村社會環(huán)境越來越好。
“我義務普法,不需要任何報酬,我想每個月出一期法律知識常識,讓大家來學習,所以我從1999年開始辦墻報,到今年有18年了,每個月的30日,我都會把新的法律知識、法律故事做成墻報貼出來,讓大家都來看。”葛彬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自1999年末開始,時年已66歲的葛彬老人不顧年事漸高,堅持自學法律知識,自編自辦《查濟法治宣傳墻報》。每一期墻報內(nèi)容,葛彬都精心篩選,用毛筆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在紙上,然后再貼到宣傳欄上。每月一期,風雨不綴,一辦就是十八年,成為村民接受法律宣傳的重要園地。
2.清貧無悔 紙筆間鑄就普法文章
葛彬老人家境清貧,為了宣傳法律知識,他拿出了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在村口最醒目的位置建起了一塊宣傳墻。
剛開始,墻報的內(nèi)容多是來自村里訂閱的《安徽法制報》。為了更多地收集材料,葛彬抽時間自費到縣城的一些機關單位借閱報刊雜志,有時候還自費購買一些與法律有關的報紙雜志,想方設法豐富墻報內(nèi)容,增強墻報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沒有錢訂報紙,我就到街上單位上去看,有好的資料就問人討回來。”清貧的葛彬,話里透著質(zhì)樸和堅定。
一支筆、一張紙,葛彬老人精心制作法治宣傳墻報。 圖片來源:涇縣司法局
收集好資料后,葛彬老人就用毛筆,把自己精心篩選好的內(nèi)容,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白紙上,然后張貼到宣傳欄,每月一期,從未間斷。多年來,葛彬老人保存著每一期墻報的底稿,每年裝訂成冊,如今已經(jīng)積累了厚厚的十七本。宣傳墻報的內(nèi)容都是與廣大村民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用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xiàn),受到村民們的喜愛和好評,葛彬老人也因此受到村民的尊重和愛戴。村里的村民有一小矛盾、小糾紛,經(jīng)常會請葛彬調(diào)解,村民有不懂的法律問題,也都會來找葛彬咨詢。
葛彬老人帶上宣傳報、綁好小木梯,新一期宣傳報就要張貼出來啦。 圖片來源:涇縣司法局
滴水成川,跬步千里。十八年來,葛彬老人的普法墻報已經(jīng)成為村民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園地,他也被村里聘為義務法制宣傳員。“梯子我就做了三四個了,有一次我跌了下去,還好當時沒人看到,看到就難為情嘍……”由于宣傳墻面距地面較高,每次出墻報時,葛彬老人都必須帶上小木梯,爬上梯子才能完成張貼墻報的任務。一架簡陋的小木梯,默默記載著葛彬老人普法路上的酸甜苦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