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杜牧的這些思想對他的詩歌有什么影響?杜牧的遭遇對他的詩歌,可以說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前面講到,杜牧通古今,善成敗,一向留心治亂興亡之跡。他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作,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我們來看幾首他最有名的作品。比如說《華清宮》三首,這三首都是想象當時唐玄宗、楊貴妃在華清宮里,那種荒淫、奢侈的生活情況,來突出最高統(tǒng)治者不到國破家亡,絕對不會醒悟的昏庸。
我們看第一首:“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驪山兩邊有兩個小山坡,叫東繡嶺和西繡嶺,“繡成堆”是巧用山的名字,來形容驪山非常之美,好像一堆錦繡,點出當時驪山宮殿的奢華。接著展開這樣一個畫面:山頂上,千重宮門一個一個打開了。這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場面,為什么要打開呢?“一騎紅塵”,原來遠處有一匹馬遠遠地跑來,帶起了塵土,近處是妃子的笑臉。遠景和近景拉到一起,點出千門打開的原因——“無人知是荔枝來”,只是用荔枝來博取妃子的一笑。這個“笑”字特別精妙,它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在驪山上還發(fā)生過一個妃子笑的悲劇,那就是在周幽王的時候,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姬褒姒一笑,曾經(jīng)在驪山上點起烽火,把諸侯都招來。諸侯一看沒什么事情,又急急忙忙退走,褒姒就哈哈大笑。妃子的一笑,讓人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當初周代的歷史悲劇。通過這樣一個場景,概括了周唐兩代滅亡的深刻教訓。所以這首詩非常地精彩。
我們再看著名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首詩是杜牧停船在秦淮河上所寫。秦淮河穿過南京的市區(qū),出自江蘇的溧水,經(jīng)過南京,從西北流入長江。南京古城建康是六朝的首都,一度非常繁華,到了唐代,這里仍然商業(yè)繁榮,是富商世子尋歡作樂的地方。但是,杜牧卻從眼前這種繁華的景象,看到了六朝的興亡。所以開頭一句意思是很深的,兩個“籠”字傳神地寫出夜深的時候,秦淮河上水煙彌漫、夜色迷蒙的景色。他用這樣一種清冷的色調(diào),來寫酒家的歌舞喧鬧,正是從本質上來烘托出熱鬧背后的空幻和悲涼。昔日的繁華就像云煙一樣消失,今天的繁華不也像一場夢嗎?只有這個水、這個月和這個沙是永恒存在的,它見證著六朝的興亡。而這樣凄迷的夜色,又正像是秦淮酒家那種醉夢一樣的生活。所以開頭雖然是寫景,但卻把歷史的虛幻感和對現(xiàn)實的思考,融進了眼前秦淮河這種迷茫如畫的優(yōu)美意境當中。
商女隔江的歌唱,正是從酒家傳來的,《玉樹后庭花》是六朝最后一代亡國君主陳后主所制作的歌舞曲,向來被認為是亡國之音。商女只知道賣唱,可能她并不知道這個曲子的性質和特定的含義。說明那些在這兒尋歡的客人,也同樣愚昧無知和麻木不仁。這兩句含義深刻,表達警策,對那些在國勢衰微的時候,還在縱情聲色、醉生夢死的人來說,無疑是絕妙的諷刺。所以這首詩稱得上是警世的千古絕唱。
我們再來看著名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以非常大的魄力,集中了最富江南特色的景物,展示了江南春景的千里長卷。到處都是鶯歌燕舞,花紅草綠,在青山綠水之間,村莊、城郭遍布,而酒旗在風中招展。這樣一幅畫面,概括了江南歷經(jīng)興亡盛衰而繁華依舊的風貌。南朝的皇帝都非常喜歡佛教,特別是梁武帝,據(jù)說建康南朝留下的寺廟有五百多所,所以四百八十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字。這么多的寺廟樓臺一直保留到晚唐,讓世人聯(lián)想到當初六朝的時候,是何等地繁盛。但是這所有的遺跡,都籠罩在煙雨迷蒙之中,這又讓優(yōu)美的江南春色,蒙上了一層感傷的色調(diào),其中也能夠體味出詩人對于歷史的思考和對國運的憂慮。
以上幾首都是杜牧關心興亡治亂之跡,在其詩歌當中的體現(xiàn)。下面,我們再看杜牧在理想破滅之后的無奈和對現(xiàn)實清醒的認識。因為杜牧的七絕寫得特別好,我們這里舉的幾乎都是七絕。
我們來看《題禪院》:“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后面兩句寫得非常美,是他的名句。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醉后題禪院》,就是說他喝醉了以后,在禪院里對一個和尚講的。第一句用了一個典故。晉朝有一個人叫畢卓,他喜歡喝酒,曾經(jīng)對人家說,我這人只要有一艘船,里邊裝了幾百壺的酒,然后把四季好吃的東西都放在船的兩頭,右手拿著酒杯,左手拿著螃蟹,在一個酒池當中拍浮,我這一輩子就心滿意足了。“觥船”就是酒船的意思,“百分”就是滿杯。這里是說,我只要能夠乘著酒船,喝空了滿杯美酒,就不辜負這十年的青春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