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老北京幾乎是一個邊關。我們剛才說過,遼金,包括到明朝的時候,一直跟蒙古人在打仗,在北邊這些山都是打下來的。北京很多的地名可以看出來,比如,百望山,百望山最早叫什么呢?叫望兒山,誰望呢?是佘太君望他的兒子,兒子在北方打仗。還有一個村叫西北旺,不能光從那邊望,西北還得望一點,西北不行還得往東北望望。最早的村名和地名,東北旺、西北旺、海淀還有六郎莊、掛甲屯等,其實這都是有含義的。剛才說北京是都城,楊家將怎么會打到這呢?或者說佘太君怎么會跑到望兒山(百望山)呢?其實這都是老百姓的傳說。
當時的宋朝跟遼金的主戰(zhàn)場在哪???在雁門關一帶,在山西,離北京還遠著呢,但是北京它確確實實也是重要的一個邊關。為什么要講這個,就是邊關的飲食文化跟一般的地方不一樣。
第三,北京在歷史上是一個移民城市,北京的人口是由多變少,在由少變多。比如,元朝末年的時候,我查了很多的歷史資料,馬可·波羅把元大都形容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都城,但是明朝徐達率領大軍攻到北京城之后,北京城是一片瓦礫、一片火海,幾乎把元大都給燒了。所以,當時元大都的人口也就剩幾萬人了,當時的北京城城圈也不大,皇上走了老百姓也跟著跑了,就等于是一個廢城了。在這種情況下,徐達打進北京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移民。
從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大量地移民到北京,現(xiàn)在北京郊區(qū)的地名,好多都是明朝初年大移民的時候留下來的。我原來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講明朝大移民的,包括北京有一句俗話叫解手,解手這個詞怎么來的?就是大移民的時候來的,說從山西的大槐樹那集合,官軍押著這些移民,因為那些移民都不愿意來,所以手都得用繩子捆著。小便就解一個手,大便把兩個手都給解開,解手這個詞是這么一回事,這是考證過來的,確實如此。
比如,問你的老家是哪里?說是衡水、保定,實際上再往上查,可能你就是安徽、湖北、山東的,都是大移民的時候留下來的。清朝有個大臣紀曉嵐,我專門寫過他,紀曉嵐的老家是江蘇的,也是明代大移民的時候過來的。從明代開始,一共有三次大移民,一次就是明初,大概移了四十多萬人。那個時候四十萬人了不得。第二次大移民是1949年北京解放,叫北平解放,北京由幾十萬人口一下上到一百多萬了。第三次大移民就是改革開放之后,這次大移民我認為可不得了,現(xiàn)在北京公開的數(shù)字接近三千萬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