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五四運動以后,“科學”與“民主”實際上被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比原來更加深刻。另外,這個時候在北京以李大釗為首,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也開始翻譯成中文,1920年陳望道先生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在北京大學,那時候李大釗是圖書館館長,有很多英文書,北大的許多學生可以閱讀英文書。而陳獨秀到了上海,上海也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那時候從日本回來了一大批留學生,像陳望道、李達、李漢俊等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陳望道先生我跟他非常熟悉,我問他,你怎么會想到翻譯《共產黨宣言》?他說我在日本受到影響,帶回來的也是日文的《共產黨宣言》。所以說到了“五四”運動的后期,實際上,就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干部上都做了準備,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地傳播了,集結了一大批傾向于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
我想每隔十年我們要隆重紀念一次“五四”運動。這個“五四”運動我剛才說分為兩個階段:1919年5月4日是一個轉折點。這兩個階段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而且都發(fā)揮了重要的歷史進步作用。但是,這兩個階段在性質上是有所不同的,前期它在反封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畢竟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的;而后期是馬克思主義的性質,這個轉折使馬克思主義思想逐漸在中國先進分子中成為主流。以前我看到很多書和文章,發(fā)表的談“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好像講的都是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對“科學”與“民主”的解釋,也都是早期的,當然,這些也都起了巨大的進步作用。但我們應當講完整,而且更主要的是要講:“五四”為什么成為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點好像注意的人很少。
三、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已經是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了。當時全國的中心是北京和上海,現(xiàn)在可以最早查到1920年5月的時候,上海由陳獨秀他們幾個人發(fā)起成立中國共產黨,并建立起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然后李大釗在北京也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這以后,陸陸續(xù)續(xù)在山東、湖北武漢、湖南、廣東,甚至在海外的諸如日本、法國都建立了早期黨的組織。這已經形成一種趨勢。
據革命前輩吳玉章回憶說:“處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那偉大時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fā)生非常激烈的變化。當時我的感覺是:革命有希望,中國不會亡,要改變過去革命的辦法。雖然,這時候我對中國革命還不可能立即得出一個系統(tǒng)的完整的新見解,但是通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教育,必須依靠下層人民,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這種思想在我頭腦中日益強烈、日益明確了。”當時,雖然一些地方的早期黨組織相繼成立,但還沒有中央機構和全國的統(tǒng)一組織。1921年7月23日,黨的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在黨的建立方面,陳獨秀和李大釗是最重要的兩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最早的是李大釗,而且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論述,也比當時所有的其他人都更深刻,他對馬克思主義表示接受至少比陳獨秀要早半年,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當然也比陳獨秀深刻得多,但陳獨秀確實也有一個長處,就是他那個性格,人家形容他好象火一樣,他一旦接受了一個新的東西,盡管他對它本身的理解還不那么深刻、準確,但他立刻就要付諸于行動,所以,當李大釗還在更深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時候,陳獨秀則更直接地把力量放在推動建立黨的組織上,所以毛主席也講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在建立黨的組織方面,陳獨秀的功勞是不可否認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