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制度基礎之上,群眾路線作為執(zhí)政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把黨的先鋒作用和群眾的積極參與結合在一起,黨員干部必須與群眾有著直接并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及時了解群眾的愿望和訴求,而且黨員干部們定期向上級報告群眾的基本情況,以使中央及時掌握民眾們的真心期盼,讓領導干部們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一旦新的政策命令下達,各級官員必須動員廣大群眾一起來貫徹執(zhí)行,以達到群策群力的效果,并將執(zhí)行結果反饋給上級直至中央。這種類似于反饋環(huán)模式的過程原則,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可以認為,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和國家構建的具體歷史邏輯使然,執(zhí)政黨貫徹的群眾路線道路很好地動員、組織起群眾完成革命建國的使命,從人民構建國家,群眾路線解決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關系,建立了黨與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激發(fā)民眾活力和增強國家能力的方案,體現(xiàn)了國家權力人民性的一面,并樹立起了執(zhí)政黨的權威,為政黨“領導”國家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建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秩序,國家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顯現(xiàn),從而得以實現(xiàn)中國的政治發(fā)展。
民主集中制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將權力行使的集中性、權力分享的民主性和權力來源的人民性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政治經驗。相較之下,西方民主國家在當前遭遇困境勢所難免:制度僵化,產生不了強勢的、能夠解決問題的領導人;政府決策被利益集團裹挾,政策制定否決點過多,導致否決型體制、弱政府的出現(xiàn)。而一些后發(fā)國家,在缺乏民主同質化條件的背景下,盲目照抄西式民主的表象,只能是陷入民主潮回流和劣質化民主的雙重窘境,一人一票選舉民主和多黨競爭的盲目推行,要么被寡頭政治取代,要么陷入民粹主義政治困境。一言蔽之,民主化大大超前于國家制度建設,只能使得這些后發(fā)民主化國家陷入權力危機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民主集中制與群眾路線的結合,一方面克服了權力分散的弊端,一方面解決了權力來源的正當性與權力分享的合理性,從而為國家政權建設與民主制度建設的對接與深化提供了制度性、機制性的保障,并成為當今中國國家治理中重要的比較優(yōu)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