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山海關、淮關等稅關上繳的盈余銀。
清代內(nèi)務府把持山海關、淮關等榷關,將稅收盈余銀作為內(nèi)務府收入的重要來源。盈余銀是相對于正項銀而言,屬于多征的部分稅銀。內(nèi)務府控制的山海關、左翼關、右翼關、張家口和殺虎口等關稅的盈余銀主要上繳給圓明園銀庫。山海關關稅是一種口岸稅,征稅范圍包括奉天、直隸北部各邊口岸和奉天沿海各??冢s40多個陸??诎叮悇毡O(jiān)督往往由皇帝寵臣擔任。乾隆年間,山海關關稅中,每年有5萬多兩盈余銀上繳圓明園銀庫。
淮關是清代設立在淮安的榷關,這里是黃河、運河和淮河的交匯處,稅源充足。淮關的盈余銀一貫是“盡收盡解”,全部上繳?;搓P每年從盈余銀中提存辦公銀1萬兩,扣除固定的養(yǎng)廉銀和飯食銀共892.8兩外,余下的9107.2兩銀全部上繳圓明園銀庫,自乾隆初年至咸豐九年(1859),此數(shù)額一直沒有變化。除去解送余存辦公銀以外,嘉慶、道光年間,淮關大多數(shù)年份還同時解送5000兩養(yǎng)廉銀,并且成為慣例。
第四,兩淮、長蘆等鹽政繳納的盈余銀。
在清代,兩淮和長蘆鹽政均向圓明園解送了大量銀兩。僅揚州鹽商就先后8次交納盈余銀給圓明園,每次數(shù)目均可觀,如乾隆十二年交圓明園銀八萬兩,次年,交圓明園銀十萬兩。乾隆年間,長蘆鹽政每年向圓明園繳納數(shù)量不等的盈余銀,如乾隆三十一年,向圓明園上繳盈余銀25250.1兩,次年繳納盈余銀25759.2兩。嘉慶年間,長蘆鹽政除向圓明園繳納6400兩-9000兩的各項盈余銀外,還有數(shù)額固定的養(yǎng)廉銀。繳納辦法是每年解交當年的養(yǎng)廉銀和上年的各項盈余銀,數(shù)額一般在兩萬四五千兩左右。道光年間,長蘆鹽政每年仍然解送上年養(yǎng)廉銀17120兩,還有盈余銀七八千兩,均交圓明園銀庫收貯,如道光五年(1825)正月,總管內(nèi)務府奏長蘆鹽政解送道光四年養(yǎng)廉銀17120兩和道光三年盈余銀7729.939兩,共24849.939兩給圓明園銀庫。
另外,各地鹽商每年自愿向圓明園繳納5000兩-7000兩不等的當規(guī)銀,此為清朝陋規(guī)之一,并在嘉慶、道光和咸豐時期形成慣例。嘉慶和道光中期以前,山東鹽商當規(guī)銀上繳數(shù)額一般在4000兩以上,在道光后期和咸豐年間,則減少到4000兩以下,甚至1000余兩。
前述榷關和鹽政之所以樂意向圓明園銀庫繳納銀子,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好感,然后借助皇權的威力,謀取自己的私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