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南開大學獲捐張伯苓珍貴檔案史料
一份封存百年的演講稿
近日,南開大學獲捐南開系列學校創(chuàng)始人張伯苓1929年在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所作演講記錄稿檔案的復制件,這對于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乃至近現(xiàn)代教育史研究彌足珍貴。這份法文檔案復制件由法國新任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捐贈,并經(jīng)由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校史研究室的專家學者翻譯、校訂成中文版。
演講記錄稿原件現(xiàn)藏于法國外交事務與國際發(fā)展部檔案館。今年3月27日,法比尤斯在訪問南開大學并獲名譽博士學位時將該檔案復印件捐贈給了南開大學。法比尤斯早年曾求學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2014年他曾受聘為南開大學國際關系與全球治理首席教授。多重的身份使他促成了此次檔案復制件的捐贈。該檔案復制件共計七頁,包括主持人致辭、演講稿正文、主持人結束語等內容,另附一頁法國外交事務與國際發(fā)展部檔案館出具的檔案復制件說明。
“1929年6月到9月張伯苓訪問了西歐和北美。我們有他在英國的演講,有在法國會見法國校友時的回憶文字,但是一直沒有在巴黎高師的這份演講。法比尤斯先生找到了這份演講,從檔案館中復制了這份珍貴的資料,并在張伯苓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前夕贈予南開,我們覺得特別珍貴。”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
1928年12月14日至1929年9月13日,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張伯苓先生先后游歷歐美各國,募集辦學經(jīng)費,并代表中國出席日內瓦世界教育會議。1929年6月,張伯苓抵達法國。7月12日,應法國國家社會與政治研究委員會之邀,張伯苓在位于巴黎烏爾姆街45號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用英文發(fā)表題為“中國之國民教育問題”的演講。演講中,張伯苓談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國發(fā)展面臨的困境、中國如何適應當今世界、發(fā)展公民素質以“救國強國”、留學生與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等主題。
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主任張健教授介紹,此次演講,是在1924年由“輪回教育”風波引發(fā)的南開大學教育改革之后,特別是1928年《南開大學發(fā)展方案》提出“土貨化”方針之后。張伯苓先生在這個演講中進一步明確指出:要把外國教育理念與本國歷史結合起來,決不能使中國青年因所受的教育而忘本;支持中國學生到國外深造,但不要在尚未了解、浸潤本國文化時就過早離開祖國;出去留學不但要汲取有益中國的營養(yǎng),還肩負著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責任,等等。“這些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在國際化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教育發(fā)展道路,仍具有深刻啟示。”
據(jù)了解,南開學校建校之初,其創(chuàng)辦人嚴范孫、張伯苓二人游歷歐美,引來許多有留洋背景的名師報效南開,初時贊揚之聲不絕于耳。然而,時間一長,全盤西化的傾向漸漸暴露出“水土不服”的弊端。1924年《南大周刊》發(fā)表了署名“笑萍”的《輪回教育》一文,對南開學校的西化傾向提出質疑,并引發(fā)了南開歷史上罕見的罷課風潮。“輪回教育”事件促使張伯苓思考教育改革的問題。隨后,南開大學出臺一連串的“土貨化”改革舉措:1925年,規(guī)定除英文外,所有功課一律改為國語講授;1927年,不再使用美國課本,自行編輯教材;1928年,《南開大學發(fā)展方案》最終出臺。張伯苓在南開發(fā)展方案中認為,“已往大學之教育,大半‘洋貨’也”,提出今后南開發(fā)展的基本方針是“土貨化”,即“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的大學”。這種戰(zhàn)略調整,開辟了南開發(fā)展的另一走向。
(記者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韋承金 吳軍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