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獲捐的張伯苓1929年在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所作演講記錄稿檔案的復制件。 資料照片)
編者按:此次南開大學獲捐的文檔,是1929年7月12日張伯苓在巴黎高師的演講記錄,我們將其中體現張伯苓教育思想的部分內容摘編刊發(fā),以饗讀者。
要把外國教育理念與本國歷史結合起來
鑒于教育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完全依靠外國教育顯然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外國教育重原理、輕現實,存在著弊端,效果往往不佳。留學歐洲的中國青年進入實驗室學習,實驗室提供的條件既純粹又完美。而一旦回到國內,面對日常生活的實際情形,他自然就變得無所適從。他的腦子里填滿了可以被套用的公式和絕對理想狀態(tài)下的知識,很難適應具體的現實世界。他懂歐洲的理論,卻不懂中國的國情。和所有理論家一樣,他走極端,鼓吹沒頭沒腦的變革,以為找到了理論知識的用武之地,殊不知,錯不在國,而在他自己。很多青年甚至不問變革的原因,對他們來說,凡是變革必然是好的。他們關心的只是實行變革的方法。這種思維不僅在留學生中間流行著,而且在中國的不少教育機構里,甚至完全走著西方的路子,和純粹的外國教育沒什么兩樣。
因此,教育家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樹人,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尊、自愛的意識,從而推動他們感受、珍惜、維護祖國的尊嚴。
為此,中國青年決不能因所受的教育而忘本,他們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歷史,才能熱愛本國歷史,才能置身于國家發(fā)展的潮流之中,帶來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損害民族文化。
創(chuàng)辦南開學校
南開學校創(chuàng)辦階段的工作十分艱難,可以說,我是白手起家。1898年時,最早的課堂就設在我的摯友、大學者嚴范孫先生家里,當時只有五個學生。但我的決心是堅定的,在幾位摯友的關心協(xié)助下,我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yè)中,最后終于有了轉機。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學堂改名為南開學校。經過不斷發(fā)展,時至今日已有2500余名學生,男女兼招,開設有大學課程和中學課程,目前正在籌備開設小學課程。我?guī)状卧L問歐美期間,每到一所學校或學術機構,都欣慰地看到,那里或多或少都有南開畢業(yè)生的身影。他們在南開學校接受基礎的教育之后,來到歐美繼續(xù)深造,鉆研更為艱深的專門課題,這很好。
支持中國學生到國外深造
講到這里,大家可能覺得我的立場有些令人感到詫異——我大談用西式教育培養(yǎng)中國學生的局限和危害之后,卻高談闊論南開畢業(yè)生在國外繼續(xù)深造之事,這不自相矛盾了嗎?其實并不矛盾。如果一個學生尚未了解、浸潤本國文化就過早地離開祖國,進入一家純粹的外國教育機構學習,他很可能就無法把學到的知識服務于祖國實際的需要。但在這里情況就不一樣了。我說的南開學生,已經在中國從老師那里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他們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祖國的需求,他們已經成熟了,他們來到歐美是為了精研他們特別感興趣的課題,這些課題,他們在國內時就已經根據時代的需求和個人的愛好開始研究了。他們十分清楚為什么來到國外,知道在國外繼續(xù)深造的目的是什么,明了學成后將來要干什么,清楚西式教育的局限在哪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會出現任何“水土不服”,他們從國外教育中吸收的都是有用的營養(yǎng)。
此外,除去每個學生從個人角度看到的留學價值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面的原因,促使我積極支持中國學生留學。現在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振興對內對外都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教育中國人,讓他們了解、熱愛自己的祖國,為建立一個現代、有序、強大的中國做好準備。我們還必須讓外國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古代文明和當今思想。各國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自然發(fā)展,已經越來越把中國帶上西方的議事日程。雖然中西關系日益緊密,接觸面日益廣泛,但西方對中國文明和中國思想的了解卻遠遠滯后,連知識分子也往往對中國缺乏最起碼的認知。連載小說、通俗喜劇、電影膠片塑造的傳統(tǒng)中國人形象,既滑稽又可惡,還通過廉價瓷器上的圖案廣為傳播。我們必須與這種形象做持久的斗爭,雖然這種斗爭會很艱難。然而直到今天,我們幾乎未付出任何努力來扭轉這種認識、改變這些形象,它們與事實是完全不符的,完全來源于無賴無知的想象。我們應該代之以中國人真正的形象,使其既能表現我們民族特有的優(yōu)點,又能代表優(yōu)美獨特的中華文明。
在這方面,中國留學生可以完成這個有益而重要的使命。他們在國內受過良好的中式教育,能夠代表中華文明,能夠向外國人展示中華文明的風貌和價值,消除謬誤和誤解,為促進東西方兩個世界的相互理解作出貢獻。另一方面,旅居國外也可使中國人更好地了解西方,獲得對西方更生動更真實的認識,而不是待在國內只獲得一些理論上的認識。說實在話,很多西方人到了中國,卻沒有給中國人留下關于西方和西方文明準確而積極的印象。同樣,我們也得承認,來到外國的中國人并非人人都有資格代表中國,他們有些人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就來了,在很多方面還對自己的祖國知之甚少,而外國人則一般都認為凡是中國人就能代表中國,都對中國無所不知,因而常從這些人身上得到對中國人和中華文明的片面認識。
中國知識分子肩負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使命
我們要讓外國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思想的真實面貌。從根本上講,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也是一件好事。能夠真正代表兩個世界的優(yōu)秀人才之間,應該經常交流,這有助于克服一些目前貌似難以克服的困難,平息很多沖突紛爭。我們——中國的大學教師和知識分子,必須讓整個世界了解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真正的追求。這正是我本人在歐美和日本游歷時竭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我們要讓世界了解勤勞真誠的中國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推廣我們古老文明異彩紛呈的優(yōu)點和成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