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很感人。狄仁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了自己兩個關(guān)系緊張的上級領(lǐng)導(dǎo)。而這兩個領(lǐng)導(dǎo)因為狄仁杰的表現(xiàn),居然感動得能夠盡釋前嫌,和好如初。這是一種能力,需要建立在開闊的胸襟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之上。那個時代,許多人都具備這種能力,人們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相鼓勵,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相慰勉。
狄仁杰從不隱瞞自己的愛惡,愛憎分明。他擔任侍御史的時候,對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吏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有一個尚書省的左司郎中王本立,他很得高宗的喜歡,恃寵弄權(quán),朝廷上下莫不畏懼,狄仁杰憤而上表,請求高宗將其交付法司治罪。他在上疏中寫道:“國家雖然缺乏英才,難道還會缺乏王本立這樣的人嗎?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請先將我放逐到無人之境,以為將來忠貞之士的鑒戒。”高宗不得已,只能依允仁杰所奏,將王本立治罪。這一來,朝廷立時肅然,不敢輕犯憲綱。
最后,狄仁杰不懼鬼神,關(guān)心民生。儀鳳三年,狄仁杰因為出使巡察之功,被擢升為度支員外郎,不久即遷為本司郎中。度支司是戶部四司之一,是負責制定國家財政預(yù)算的重要部門。調(diào)露元年(679年)九月,高宗駕幸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管涔山上),以狄仁杰為知頓使,負責一路的接待安排。因為此行路上要經(jīng)過妬女祠,而民間都傳說如果盛裝經(jīng)過此祠,必被妒忌而遭受風雷之災(zāi),所以并州長史就發(fā)遣數(shù)萬百姓另外開辟新的御道,以使皇帝一行避開妬女祠。狄仁杰卻找到地方官員,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也要為之清塵,雨師也要為之灑道,怎么還會有妬女為害呢?”立即下令停修新路,讓百姓各自還家。高宗知道后,不禁嘆道:“狄仁杰真乃大丈夫也。”
后來,狄仁杰被派往寧州(今甘肅寧縣)當刺史。寧州地處長安西北,正在要沖之上。這里蕃漢雜處,部族結(jié)構(gòu)復(fù)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互猜忌,人人自危。狄仁杰到任之后,仍是寬和為政,安撫戎夏,人得歡心,這一下就鞏固了長安的北部防線。一州之內(nèi),百姓盡感其德,爭相出錢建造德政碑,紀念他的功德。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右臺監(jiān)察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隴右道。郭翰是一位剛正不阿的御史,一路上他無所避忌,沒少彈劾那些不稱職的州縣官吏。不過,他卻沒有想到,進入寧州后,到處都是稱頌狄仁杰的百姓,就是他進了館驛,百姓也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得到讓狄仁杰久任的保證后,這才離去。郭翰非常感嘆,便向朝廷推薦仁杰。狄仁杰又一次回到了朝中,這次擔任的是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
垂拱三年(687年),天下大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山東、河南一帶最為嚴重。次年二月,正是青黃不接、災(zāi)情最嚴重的時候,武則天命狄仁杰等人分赴山東、河南各地,開倉放糧,賑濟災(zāi)民。六月,他又奉命充使巡撫江南。吳、楚之地,百姓多信鬼神,淫祠濫偽。當時南方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依靠牛耕,大量的殺牲祭祀,對發(fā)展生產(chǎn)很不利。他巡視期間,一下子就毀掉了一千余所祠堂,只留下了大禹、吳太伯、公子季札和伍子胥等四人的祠堂,供百姓祭祀、祈禱。返回洛陽之后,狄仁杰便遷為文昌右丞(即尚書右丞),成為了國家行政中樞的要員。
由于以上四點,狄仁杰在武則天稱帝之前,就已經(jīng)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在官場上和百姓中間的知名度都很高。也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狄仁杰的神奇故事廣為傳誦,并被民間奉為祛邪扶正、懲惡揚善的神探。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dǎo))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