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社會環(huán)境
新文化運動概念與馬克思主義傳播條件的關系。通常認為的新文化運動,是指1919年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此定義是從政治話語層面的解讀,它揭示了新文化運動參與的廣泛性、階級性和革命性的基本特征。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學領域,進行傳播的先決條件??梢哉f,五四的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提供了其必備條件和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
新文化運動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一次偉大實踐,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傳播、推廣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必備條件,也為馬克思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受眾群體。新文化運動發(fā)端自文學領域,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前后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發(fā)起的一次“反傳統(tǒng)、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整個新文化運動時期,其思想界所呈現(xiàn)的特征是舊有思想體系的崩潰和瓦解,以及新思想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肇始于文學革命,最終將影響擴展至社會領域革命實踐中來的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發(fā)展鋪平道路。
第一,新文化運動爆發(fā)時,正好處于新舊思想交替的時期。按照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的基本理論,發(fā)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其本質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在這一歷史時期,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體系,由于不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其被更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所替代是必然的。但是,舊事物的消亡,由其自身生命力瓦解其過程勢必是漫長的。這不符合社會革命實踐的需要,因此,其過程勢必是由一批先進的社會改革者發(fā)現(xiàn)其謬誤,并及時對其揚棄所促成的。
而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正是這批改革者,包括魯迅、胡適、錢玄同在內的改革者在進行文學改良及革命的同時,也是對舊有思想體系、道德體系為核心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五四先驅的如椽巨筆,加速了舊有意識形態(tài)的崩潰和瓦解,而正是五四這種反傳統(tǒng)的精神和文化氛圍,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引入和傳播,帶來極大的便利和生存發(fā)展空間。
第二,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思想解放,使得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優(yōu)越性、先進性和革命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迅速得到認可。新文化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更是一場啟蒙運動。啟蒙的意義在于破除蒙昧,實現(xiàn)理性的回歸。五四運動作為一場思想運動,最大的意義在于,其破除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的桎梏,實現(xiàn)了人性自身的解放和回歸。
經歷過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比以往所有的知識分子更注重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因此,他們對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選擇和判斷上,往往更具理性辨識能力。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其本質是先進的、革命的和優(yōu)越的。但作為意識形態(tài)本身,其先進性無法通過其自身言說而為人接受,只有具有充分辨識能力的群體,才能識別其先進性并充分理解,形成該思想體系的信奉者和傳播者。
第三,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中國思想界一大變局。在思想文化領域,各種新思想如雨后春筍,思想相互碰撞,理論彼此爭鳴。新文化運動,為各家思想提供了一個爭鳴的平臺。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期間,奉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方針,是五四精神的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思想,其在中國社會群體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之中,缺乏歷史積淀。但五四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可以用“狂飆突進”來形容。在接受的過程中,這種外來思想并沒有因為其非本土的、非本民族的而遭到非議和質疑。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起端和第一次高潮。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起端和高潮是在新文化運動之中。“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起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并且很快其迎來第一次大眾化高潮。
第一,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譯介到中國文化界和思想界,并日漸形成一股思潮。李大釗相繼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著作,其中包括:《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此后,李大釗又寫了《新紀元》、《平民獨裁政治》、《唐山煤廠的工人生活》等多篇論文,他開始運用新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分析中國問題。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相繼寫了《戰(zhàn)后之世界潮流》、《戰(zhàn)后之婦人問題》、《今》、《新的!舊的》、《青年與農村》、《現(xiàn)代青年活動之方向》、《現(xiàn)在與將來》、《廢娼問題》、《“五一節(jié)”May Day雜感》、《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與理愷爾的歷史哲學》等多篇文章,積極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所進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來源和系統(tǒng)介紹,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的功勛可謂是篳路藍縷居功甚偉。此后,包括瞿秋白在內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將自己治學的重點自覺轉向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研究,他們?yōu)轳R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原理的譯介,在思想領域,涌現(xiàn)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研究社團和學習小組。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經歷了多次選擇、迷茫和彷徨之后,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看到希望。他們希望在中國可以復制蘇俄革命的勝利,因而,對于布爾什維克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好感。這些組織和學習小組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時,很多人也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這些研究社團和組織也成為馬克思主義組織—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基礎。很多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后來日漸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偉大事業(yè)的領導者,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這些組織的出現(xiàn)和壯大不但使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為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使得其成為一種學術氛圍,更是直接催生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出現(xiàn)。
第三,馬克思主義研究成為學術界的熱門,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情與日俱增,而馬克思主義從五四時期眾多的社會思潮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思潮。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其受眾規(guī)模越來越大。在當時的思想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遠遠超過當時任何一門哲學思潮的影響。李大釗任北京大學教授期間,開設了介紹社會主義內容的相關課程,通過演說等方式直接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民間。從1920年9月開始,李大釗首先與進步教授陳啟修合作,在北大政治系舉辦了“現(xiàn)代政治”講座,講授的內容主要是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國、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的情況以及中國勞工狀況等。10月初,李大釗開始在北京大學的經濟系、歷史系、法律系和北京高等女子師范、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高校,分別開設了《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現(xiàn)代政治》、《史學思想史》、《女權運動史》等課程。
綜上所述,五四期間馬克思主義者的實踐在學術上大大推動了中國知識界尤其是進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程度和認可程度,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它催生了中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出現(xiàn),使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這個意義講,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功績是不可估量的。對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歷史研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使廣大受眾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先進性優(yōu)越性和革命性,才能使更多大眾參與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列中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