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和歷史文獻都能證實在張騫以前,絲綢之路這條交通要道就已存在,絲綢之路開拓的歷史確實要比張騫通使西域更早。
《山海經·北山經》里記載了羅布泊和敦煌。這部古書提到了“敦薨之山”和“敦薨之水”;三條河流和“敦薨之水”一樣向西流,流入羅布泊。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三條河流就是今天位于敦煌的黨河、昌馬河和榆林河。這說明早在先秦時,中原人就已經認識到了敦煌和羅布泊。而且,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發(fā)現(xiàn)的很多玉器經鑒定為和田玉,三門峽東周時期的虢國墓地出土的大量玉器,其原料也來自新疆和田。
可以說,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我們的地理觀念已經到了西域地區(qū),已經到了敦煌地區(qū),已經到了羅布泊地區(qū),已經到了昆侖山,新疆的帕米爾高原地區(qū)。
二、絲綢之路開啟時間
那么,絲綢之路開啟的時間到底是什么時候?解決這個問題,要靠考古發(fā)現(xiàn)的支持,主要是玉石的發(fā)現(xiàn)。中國是一個好玉的國家,把玉的地位提得很高,因此在古代遺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玉石。經過考證,這些玉石有相當一部分是出產在和田地區(qū),出產在于闐。像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虢國墓葬就出產了大量的玉石,這些玉石就出產在和田地區(qū)。
還有,從1908年到現(xiàn)在,甘肅省一直在發(fā)掘的一個墓葬群,就是甘肅天水張家川馬家塬墓葬。這個墓葬目前被定為中國戰(zhàn)國墓葬,大概是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350年左右——的墓葬群。這個墓葬群里出土了什么東西呢?有琉璃珠和琉璃杯。大家都知道,琉璃不是中國的原產,琉璃產自中亞地區(qū),漢代琉璃是非常珍貴的,漢代以后,這個技術引進到中國,琉璃才不值錢了。那么漢代以前的琉璃肯定是一種進口產品,就是舶來品,產自于中亞地區(qū)。
既然琉璃是從中亞地區(qū)出產的,進入中國地區(qū),那么證明這條交通線路是存在的。另外還有一種記載,就是中原文獻記載,除了《山海經》記載以外,也還有其他的一些記載,比如《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里面記載,穆天子往西走的時候,會見那些部落的名稱,經過那些地區(qū)的那些地名,在當時的史籍以及后來的史籍上,都得不到驗證。得不到驗證以后,我們就認為,《穆天子傳》是假的,是漢代以前的人,寫的一部偽書。所以,《穆天子傳》一直被歸到小說里面,當做小說讀。那么穆天子西行會見西王母這件事情,也被大家忽視。不過,換種角度來分析,這是最早的中國領導人跟西方領導人的會晤。就是說,中國人在古代是很開通的,領導人出國訪問的,在《穆天子傳》已經開始了。
穆天子見西王母的地點有很多記載,一個記載就是甘肅的涇川,涇川這塊就是西王母宮,現(xiàn)在繪的西王母是很漂亮的,不過,明代以前繪的西王母是很丑陋的,那個西王母長了兩個大豁牙,很長,眼爆突出來,很難看。穆天子跑那么遠看西王母,西王母長那么丑,哪值得看?這是繪畫藝術的問題,古代人畫鬼,把鬼畫成啥樣子?紅頭發(fā)卷毛、綠眼睛,高鼻深目,對吧?結果呢,這畫出來實際上就是西方美人,長得最標準的男子、女人的形象。我們是用外來族類的形象來畫鬼的。涇川這個西王母形象和咱們一般圖書里面的西王母形象,可能是受了這種觀念的影響。
第二個地點在那一塊?就在青海湖的東邊,說這塊有西王母宮,西王母在這里生活。
第三個地點就是甘肅的酒泉,酒泉的南邊,山里面,說這塊有西王母宮。而且這里的西王母宮在《元和郡縣圖志》里面有記載,有真實記載。
第四個地點是新疆的和田地區(qū),說這塊兒也有西王母。那么,這四個地點到底哪個是西王母活動的地點?我們首先來說,西王母肯定不是中國人,她代表另外一個族群和另外一個人種。涇川地方離得比較近,按照《穆天子傳》記載,穆天子起碼過了黃河,到青海了,我們估計他到了河西地區(qū)。為什么說他到了河西地區(qū)呢?因為在河西地區(qū),最早居住的民族是外來民族,是哪些人呢?一個是烏孫人,一個是大月氏人。烏孫人最后被匈奴人打擊以后,就逃到新疆北部地區(qū),準噶爾草原和新疆哈薩克斯坦這個地區(qū)去了。
那么大月氏人呢,在匈奴人的打擊之下,有一部分大月氏人逃到祁連山里面,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就跑到中亞地區(qū)了,在烏茲別克斯坦這些地區(qū)。
這些外來民族是白種人。只要我們一到河西走廊地區(qū),我們基本上就跟西方地區(qū)開始接觸,就跟世界接觸了。、
瑞典的一個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河西走廊等地區(qū)考察以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文化西來說。這個文化西來說在當時影響很大,中國學術界一直不承認這個問題,但是,從現(xiàn)在的研究來看這個東西,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肯定產生過影響,但到底影響有多大?這個是我們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