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中國領悟了日本的意思之后,采取了什么辦法?李鴻章在1882年提出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選擇,就是讓世界各個大國都進入朝鮮,讓各個大國的均衡勢力來穩(wěn)住朝鮮,讓朝鮮發(fā)展起來。1882年李鴻章就幫助朝鮮與美國談判,達成了《美朝修好通商條約》,這個條約里規(guī)定美朝自由通商、自由貿(mào)易。但是這對中國有一個傷害。美國源于《江華條約》的先例,不愿意在條約的第一條里加上“大清國屬國朝鮮”。但是李鴻章還算比較有外交智慧,李鴻章說那就用另外的辦法來解決,讓朝鮮給中國寫一個外交文書,來解釋這件事情,中國再給美國發(fā)一個外交備忘錄。實際上朝鮮對中國的宗主國的依附性,隨著和世界交往的增多而慢慢減少,但是中國在幫助朝鮮和美國通商這件事上,確實對引領朝鮮進步有非常大的作用。中國在控制朝鮮上和日本扳回了一局。
1882年以后,馬上就發(fā)生了問題,1882年朝鮮發(fā)生的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背后的因素都是日本,特別是1884年甲申政變。日本想改變1882年之后朝鮮的政治格局,減弱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日本公使主導的這場政變已經(jīng)控制了朝鮮王宮。那時,清朝駐朝鮮商務督辦袁世凱才20多歲,他非常機智,帶著1000名清兵沖進去,毫不客氣地把日本公使給打走了,中國就牢固地控制了朝鮮,給了朝鮮十年的黃金期。當時中國政府有一撥很強硬的像袁世凱、張謇這樣的年輕政治家,他們都希望改造朝鮮,讓朝鮮漸漸地或利用某次突發(fā)事件突然地內(nèi)化為中國的一個行省。但是李鴻章覺得,通過1882年朝鮮的對外通商,各個大國在朝鮮的經(jīng)濟利益已經(jīng)很深了,就沒有辦法接受把朝鮮改造成一個中國行省的建議,他認為還是應該維持目前這種宗藩現(xiàn)狀。
在甲申政變袁世凱趕走日本公使之后,伊藤博文就跑到中國來,和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談判,這就為后來的甲午沖突,留下了最重要的伏筆。在天津談判時,伊藤博文堅決要追究袁世凱的責任,李鴻章不接受。最后伊藤博文看這個架勢,覺得李鴻章確實不會處罰袁世凱,就提出一個要求,希望中國能調(diào)查清楚,給日本外交一個答復。伊藤博文這個說法,使李鴻章特感動,李鴻章緊接著就自主發(fā)揮講了一段話,說假如清國未來要向朝鮮出兵的話,一定通過外交渠道通知日本。這成了后來外交的依據(jù),也導致了后來的麻煩。
1884年甲申政變之后中國對朝鮮控制得非常好,這十年幫助朝鮮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但是在這過程當中,也有一點問題,朝鮮內(nèi)部也在逐步開化,有一撥人認為袁世凱在朝鮮非常跋扈,他們希望能夠像日本這樣建立一個近代國家。到了1894年,朝鮮爆發(fā)了東學黨起義。東學黨起義是朝鮮社會下層對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抗拒,和我國發(fā)生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的性質(zhì)一樣。東學黨的起義,一個春天就在南部朝鮮蔓延了,5月底東學黨就占領了全州道,馬上要揮師進入首都,于是一下子朝鮮問題就成為一個焦點。當時各個大國在朝鮮都有很大的利益,大家都把眼睛盯著中國。這些西方大國雖然不愿在法律層面確認中朝宗藩關系,但事實上都默認中朝是特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都期望中國能夠去解決東學黨起義,因為他們沒辦法出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