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空前廣泛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群眾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fā)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場空前廣泛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群眾運動,被人們一直視為“東亞睡獅”的中國人民終于從內憂外患中警醒起來,顯示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偉大力量。這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以北京大學等高等學校的青年學生為先導,逐漸發(fā)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參加的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會變革都產(chǎn)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五四運動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中華民族曾經(jīng)有著令人驕傲的輝煌,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停滯狀態(tài)。外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侮,內受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壓迫和剝削。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和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處于瀕于亡國滅種的水深火熱之中。
從1840年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國門之日起,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間,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中英《虎門條約》(1843年)、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1844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清政府被迫同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1858年),同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1860年)。這以后,又有中法戰(zhàn)爭后的《中法新約》(188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的《馬關條約》(1895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后的《辛丑條約》(1901年)等不平等條約強加于中國人民身上。在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背后,是一系列割地、賠款、租界、授予特權等喪權辱國事件的發(fā)生,中國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得四分五裂,清政府也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的反抗斗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通過人民群眾的三元里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武裝起義和改良派的戊戌變法,中國社會內部的各種進步力量和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從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訴求出發(fā),在黑暗中苦苦探求著振興中華的真理和道路。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領導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開了中國發(fā)生歷史性巨變的閘門。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國,仍然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國家更加積貧積弱,社會愈加戰(zhàn)亂不已,人民依然饑寒交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西方列強把持的巴黎和會上,竟然決定把戰(zhàn)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各種權利轉讓給日本。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國際地位非但沒有上升,反而進一步下降;國家權益非但沒有得到維護,反而成為列強們進行政治交易的籌碼。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猶如雪上加霜,激怒了中國人民,由此爆發(fā)了偉大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的發(fā)生,還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的有識之士和先進階級也開始了睜眼看世界的歷程。他們想搞清楚中國何以落伍、西方國家又何以強大的真正原因,并探尋拯救中國的道路。從農(nóng)民運動到改良變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國的先進人物在探求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在求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時先進的中國人,經(jīng)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都看。(參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9頁)這種以西方民主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啟蒙,在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中達到了高潮。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矛頭所向直指維護封建皇權統(tǒng)治的封建專制文化,起到了打開思想禁錮、啟迪民智的積極作用。但是,帝國主義的侵略不斷地打破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真實目的,并不是幫助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更不是幫助中國建立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而是要使中國長期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
就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經(jīng)歷了新文化運動的短暫興奮而又重新陷入苦悶和迷茫之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頁)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顯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在黑夜里看到了曙光。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五四運動為標志,找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在茫茫黑夜中,首先看到俄國十月革命曙光的,正是李大釗同志。是他從十月革命中率先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希望,振臂高呼“二十世紀初葉以后之文明,必將起絕大之變動,其萌芽即茁發(fā)于今日俄國革命血潮之中”(《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頁);是他在中國率先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推動了一大批具有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開始了世界觀的根本轉變。李大釗同志代表的方向,正是五四運動的方向;他所宣傳的道理,正是五四運動所要尋求的真理。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里所說的那樣:“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chǎn)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頁)
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總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偶發(fā)事件起作用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使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從此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支點。五四運動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