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正式發(fā)布。隨之,迅速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反響。這從一個側面表明,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已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內部的事情,而且是直接關涉億萬個家庭子女的成長成才、就業(yè)發(fā)展,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情。
新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間,我國高等教育以大基數、高速度、低成本為顯著特征,實現了由精英向大眾化階段的歷史性過渡。正如報告顯示的那樣,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6年間,我國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的55.6%。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已達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要求、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F在,我國每年新增就業(yè)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已經接近60%,人力資本素質顯著提升,人才紅利正在顯現。
在“上大學難”的問題基本解決之后,人們的目光自然會聚焦在質量問題上。如果質量不高,辦學投資就是低效,老百姓上大學就劃不來,很多問題就會隨之而生。因此,擴招以來的質量問題,成為人民群眾以及政府、學校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上驳氖牵|量報告回應社會關切,以數據和事實說話,給出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在學校、政府、社會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教學“兜住了質量底線”,正在繼續(xù)爬坡攀升!
透過這份報告,我們也看到,盡管有若干高校已有百余年的辦學歷史、一批高校也有半個多世紀的辦學經驗,但很多高校只有一二十年的辦學經歷。新建高校占全部高校的半數以上,其中不少高校還處在初創(chuàng)期或正走在由初創(chuàng)向成熟的路上。因此,可以說,我國的高等教育還很“稚嫩”。正因為這樣,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享有更高質量的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持續(xù)努力。
提高教育質量要持續(xù)提升辦學核心要素的品質。辦學條件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障。世紀之交,經過大改革、大建設、大發(fā)展,我國高校的基本辦學條件特別是教學設施建設和儀器裝備條件得到了改善。近年來,辦學條件建設的重心已經逐步轉向補足和提升辦學核心要素的數量和質量上。這些核心要素包括教師隊伍的數量、結構與質量、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等。這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發(fā)展觀,需要政府的持續(xù)投入和以教師發(fā)展為中心的政策支持,需要高校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注重內涵發(fā)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持續(xù)提升辦學核心要素,強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當前,尤其要抓住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加大培養(yǎng)力度,使教師隊伍的職業(yè)能力和師德素養(yǎng)有一個整體性提升,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夯實基礎。
提高教育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人民群眾對教育放心和滿意的根本在質量,質量建設的主體是高校。高校必須把“以全體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滲透、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能平等地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學校的教改試驗要積極推進,但不能只滿足于少數學生的提高,更要體現以全體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為旨歸;“試驗班”不能只是學校的“盆景”點綴,試點的經驗要盡快能在面上繁花似錦,使全體學生受益,使廣大學生得到更多的獲得感。與此同時,提高教育質量還要在有效供給方面下功夫。未來5年,我國高等教育將邁入普及化發(fā)展階段。伴隨著普及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將則成為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的教育必須能夠提供多樣化的供給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包括不同年齡段受教育者的選擇性需求。因此,高質量的教育同時也是面向全體受教育者、滿足全體受教育者多樣化需求的教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