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3)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張濟洲:“高考工廠”背后的階層焦慮與機會公平(3)

三、高考改革應傾聽利益相關者的聲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是關系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的復雜社會系統(tǒng)工程,對于文化資本及社會階層背景存在明顯差異的廣大學生和家長來說,高考招生和命題方式的改革與他們休戚相關[7]。

2014年新一輪的高考改革開始啟動,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成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高考綜合改革方案以“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價值導向,改變唯分數(shù)論的錄取標準,增強人才選拔的多元化。但是高考錄取標準的多樣性是否會損害高考公平性呢,對于社會低階層子女來說,分數(shù)是他們可以在教育競爭中獲勝的唯一途徑。但是當前社會人情和關系仍然存在,金錢和權勢可能侵入高考招生,高考承載廣大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期望,無論如何改革,都應該堅守其公平性。

丹麥社會學家曹詩弟在山東鄒平田野調查時發(fā)現(xiàn),農村學生和家長傾向反對對傳統(tǒng)高考招生進行改革。安德魯·基普尼斯曾指出:“一個更狹窄的、考試導向的、以記憶為基礎的、扼殺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制度,看起來可能是給農村學生社會流動的最大機會。”[8]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及高考招生與命題方式改革,是從教育文化發(fā)達的大城市發(fā)起的,在城市精英的知識語境中,批評高考選拔標準偏重記憶,缺乏想象力,命題呆板,缺乏創(chuàng)造性,這些批評無疑是合理的。但是加大高考試題的靈活性、開放性,是不是可能損害農村學生的利益呢?在以前側重考察學生記憶力的情形下,刻苦讀書和死記硬背可能提高學生高考成績,然而當高考注重考察學生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等素質的時候,農村孩子和社會底層子女因其視野狹窄,知識面局限于書本,學習方式呆板等因素影響,根本無法與城市孩子相比。

城鄉(xiāng)同構的教育體制為學生提供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但這是以城市文化為標準的基礎上建立的,它很容易在文化資本、學校場域和習性等方面導致農村弱勢家庭子女學習困難。應該看到,隱藏在教材、課程和考試標準中的城鄉(xiāng)文化區(qū)隔實質上是一種符號暴力。這些符號暴力容易被農村弱勢家庭子女“誤識”,在“誤識”慣習的誘引下自我放棄,選擇終止學業(yè),完成被支配階層的自我復制和再生產。即便社會底層子女學業(yè)取得成功,但是后天獲得的文化習性過于學究化和迂腐,加之烙上早期文化資本匱乏的印記,因此,社會弱勢階層子女通過付出艱辛的努力和代價,努力適應城市化的課程和考試,取得學業(yè)成功,依舊無法抹去文化資本匱乏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根據(jù)巴茲爾·伯恩斯坦的語言編碼理論,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子女在早期生活中會發(fā)展出不同的符碼(codes),這種符碼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9]。學校教育能夠將工人階級子女的“限定符碼”和中產階級子女的“精密性符碼”固定化,學校也有一套適合后者的教材和教學語言。這使得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能夠更加容易在學校教育中有更好的表現(xiàn)。通過課程、教學甚至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學校教育將階層結構差異傳遞并固定在子代身上,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轉化成他們的學業(yè)表現(xiàn)。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學生一般不會在要求廣泛的文化視野和豐富想象力的考試中取得成功,因為他們不具備社會上層子女的教育背景。

當前對“高考工廠”教學管理的批評,無疑忽略社會底層家長和學生的聲音。實際上很少有農村家長和學生抱怨學習負擔沉重,教學管理方式嚴格。農村家長堅決認為,“只要能上好大學,什么都值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村家長和學生改變命運,實現(xiàn)階層流動的渴望,也體現(xiàn)出農民對優(yōu)質高等教育機會的現(xiàn)實祈求。在農村學生升入重點大學比例越來越少的背景下,通過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等這些非人道教學管理方式,去和城市考生競爭這些有限的優(yōu)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也許是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價。當前高考在某種意義上是城市與農村資源的一種競爭,以農村匱乏的文化教育資源與城市競爭,農村學生必然付出非人道的代價。浪漫主義式幻想無法提升農村學生向上流動的競爭力。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滿足了農村階層獲得優(yōu)質高等教育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需求。

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下,教育改革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關注鄉(xiāng)村和底層民眾的利益,傾聽來自縣鎮(zhèn)中學教師、農村學生家長的聲音。讓“沉默的大多數(shù)”參與到教育改革討論中去。

教育公平是最具基礎意義的社會公平,教育機會均等是實現(xiàn)社會合理流動、破除“階層固化”的基本保證。高考改革必須固守公平,關注弱勢群體利益訴求,通過各種傾斜政策,確保社會底層子女獲得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政府在確保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加大對社會底層子女的教育補償力度。面對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的格局,政府應堅持“優(yōu)先扶持”弱勢群體的政策選擇,大力扶持城鄉(xiāng)薄弱學校,縮小校際間的教育差距,提升農村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建立農村教育和社會流動良性循環(huán)的互動機制。

(作者簡介: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李強.社會分層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51.

[2]盧雁.對“縣中現(xiàn)象”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2005(12).

[3]鐘華.社會公平是否該由教育買單[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6-06.

[4]李華,張強.廣東安徽考生進北大概率只有北京學生1%[N].廣州日報,2012-06-26.

[5]王后雄.“高考城市化傾向”的成因及矯正[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5).

[6]王聰聰.民眾關注自主招生,66.7%的人擔憂權錢交易不可避免[N].中國青年報,2009-11-24.

[7]丁鋼.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8]張濟洲.文化視野下的村落、學校與國家——一個地方社區(qū)基礎教育變遷的歷史人類學考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215.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楊雪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