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積極調(diào)動社會主體的參與熱情。社會大眾既是社會治理的對象,又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社會治理離不開社會大眾的參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群眾在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一方面,社會主體與社會治理對象同根同源,對于社會治理對象的自身需要、利益訴求了解甚深,且與社會治理對象之間存在巨大的親和力;另一方面,社會主體具有強大的組織活力和動員能力,能夠有效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事務與社會服務之中。因此,必須積極調(diào)動社會主體的參與熱情,使其積極介入公共事務的協(xié)調(diào)與處理之中,代表群眾利益,表達群眾訴求,化解社會不同利益主體間的矛盾和沖突。一是要積極培育社會大眾的主體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參與氛圍;二是要大力發(fā)展社會組織,構建吸納社會力量的有益載體;三是要不斷豐富社會服務,使社會主體在社會治理中具有更大的運作空間。
四是要著力架設政府、市場、社會主體之間的溝通橋梁。增強社會治理主體的協(xié)調(diào)性,不光要根據(jù)各治理主體自身的特長和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還要不斷加強各治理主體之間的溝通和協(xié)作,使其能夠團結一致推動社會治理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對于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而言,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主體的扶持;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對于社會治理的介入,又能有效彌補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分擔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責任和風險。架設政府、市場與社會各主體間的溝通橋梁,對于市場和社會主體了解政府動向、領會政府政策,政府指導市場和社會主體運作、獲知市場和社會信息需要具有雙向促進作用。基于此,應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著力架設政府、市場、社會各主體間的溝通橋梁:要創(chuàng)建互動平臺,推動政府、市場、社會各主體間的信息和資源共享;要開展培訓活動,幫助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積極領會政府政策,推動政府主體客觀認識市場和社會需要;要建立交流機制,在政府主體與市場主體、社會主體之間架構便捷、直達的交流通道,促進各治理主體間的溝通與銜接。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