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共建共享原則,深刻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了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是在當前階段改善民生、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wěn)步前進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共建與共享相輔相成。一方面,沒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就沒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chuàng)造。”因此,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讓人們共同擔負起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責任。另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歸根結底要由全體人民共享。“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實現(xiàn)這三個“共同享有”,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共享制度,更廣泛地實現(xiàn)社會公平、更普遍地改善民生。
堅持共建共享原則,需要創(chuàng)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具體來說,就是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點是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做好困難家庭學生資助工作。這至少包括如下內容:一是切實保障與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繼續(xù)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加快棚戶區(qū)改造;二是繼續(xù)穩(wěn)定和擴大就業(yè),做好以高校畢業(yè)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yè)工作;三是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全體人民提供穩(wěn)定的安全預期;四是在繼續(xù)加大公共投入的同時,充分調動市場資源與社會資源,加快發(fā)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的各項社會事業(yè);五是引導人民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讓13億多人攜手邁進全面小康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在調研中,習近平同志關注最多的是困難群眾,走訪最多的是貧困地區(qū),強調最多的是要雪中送炭、補民生“短板”。他牽掛農民,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他關心少數(shù)民族,提出“全面實現(xiàn)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是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在戰(zhàn)略層面的重要體現(xiàn),深刻反映了全面小康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同志關于扶貧攻堅的重要論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落實領導責任。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tǒng)籌、?。ㄗ灾螀^(qū)、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fā)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二是做到精準扶貧。指出“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三是強化社會合力。強調“堅持精準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扶危濟困”。在堅持政府主導、把扶貧開發(fā)納入國家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的同時,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xié)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qū)、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調黨的扶貧政策要靠基層組織落到田間地頭,要“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這些科學理念和思路,必將指引我們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讓13億多人攜手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