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能說人類文明史是部“以愛為本”的歷史嗎?(3)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汪亭友:能說人類文明史是部“以愛為本”的歷史嗎?(3)

三、唯物主義的方法還要求歷史研究堅持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一般會知道《共產黨宣言》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自原始社會瓦解以后,“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列寧也說過一段同樣有名的話:階級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似乎混沌一片,無法把握,“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列寧還指出:“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階級統(tǒng)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

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這個觀點和方法中的階級是個有特定內涵的概念。首先它是一個經濟范疇,反映的是人們同生產資料的關系。占有生產資料的,同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構成一個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的是一個階級,經濟上的剝削、一般也是政治上的壓迫階級;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是另一個階級,經濟上的被剝削、一般也是政治上的被壓迫階級。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是區(qū)分一個社會的階級構成的物質基礎和根本標志。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處于什么地位,取得生活資料的方式和多寡,歸根結底取決于他們同生產資料的關系。

列寧給階級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一個社會集團之所以能夠占有另一社會集團的勞動,是由于他們擁有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因而有能力迫使另一社會集團按照他們的利益組織社會生產,并按照最符合他們利益的方式分配勞動產品。

階級還是一個歷史范疇。階級的劃分是以一部分人群占有社會的生產資料為前提,因此它不是一切社會形態(tài)所共有的現(xiàn)象,而是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到私有制社會的產物,并伴隨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當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以后就不存在階級。因此,階級既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會永恒存在。它僅同生產的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相聯(lián)系,同私有制共存亡,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

目前有不少人隨意曲解階級概念,批評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如有的博文就認為,《馬論》(指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引者注)單純以經濟貧富劃分階級是錯誤的,應該用“牟利手段”即經濟獲得方式來劃分階級,還據(jù)此把“依仗特權和壟斷牟利的”定義為“特權階級”,把“依靠創(chuàng)造和競爭牟利的”定義為“資產階級”,把“特權無門、競爭無能的”定義為“無產階級”。這個觀點其實是把階級產生過程同階級區(qū)分標準這兩個不同的問題搞混淆了。

如前所述,所謂階級就是大的社會集團,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區(qū)分階級的依據(jù)就是人們同生產資料的關系,看生產資料歸誰占有。當然,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占有生產資料的方式不同,階級的具體表現(xiàn)也不一樣。在奴隸社會主要分為奴隸與奴隸主兩大基本階級,在封建社會主要分為農民(農奴)與地主(封建主)兩大基本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主要分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基本階級。另外在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階級的具體形態(tài)也是復雜多變的。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guī)缀踉诿恳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

至于階級如何產生和分化,其具體途徑和實現(xiàn)過程是什么,顯然是另外一個話題。比如資產階級獲取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的方式,可以是依靠特權和壟斷地位獲得的,也可以依靠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來獲得;它可以采用合法的手段,也可以采用非法的手段。但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或途徑,改變不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分化出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占有生產資料這兩大基本階級的結果。而無產階級之所以為無產階級,不是因為他們“特權無門、競爭無能”,最根本的是由于他們不占有生產資料,這一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決定了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既不能享有特權,更無力同資本競爭。“特權無門、競爭無能”只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造成的后果,而非無產階級產生的原因或根據(jù)。把結果當成原因或根據(jù)、用現(xiàn)象代替本質,如同把收入的高低這一由階級地位造成的結果作為區(qū)分階級本身的依據(jù)一樣,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形而上學的認識方法。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還需要堅持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自原始公有制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人類的文明時代就是從進入階級社會后開始的,奴隸社會是歷史上第一個文明時代。因此,人類有史以來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把人類文明史說成是“以愛為本”的歷史,顯然是違背唯物史觀的糊涂認識,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xiàn)。因為愛是觀念的東西,是客觀實踐的產物。在階級社會里,人群是劃分為階級的,每個人都隸屬于一定的階級、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階級矛盾以及階級斗爭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這樣的客觀事實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感情,使得人們的情感(如愛等)不可避免帶有一定階級的屬性,打上一定階級的烙印。因此,愛——無論是博愛、兼愛,還是仁愛——在階級社會都不是超階級的、抽象的。

毛澤東明確指出,在階級社會里,只有階級的愛,沒有什么超階級的愛、抽象的愛。他說:“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于所謂‘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后,就沒有過這種統(tǒng)一的愛。過去的一切統(tǒng)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真正的人類之愛是會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滅了階級之后,階級使社會分化為許多對立體。階級消滅后,那時就有了整個的人類之愛,但是現(xiàn)在還沒有。我們不能愛敵人,不能愛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我們的目的是消滅這些東西。”“以愛為本”說明不了歷史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對于階級斗爭同人類文明的關系要有正確的認識。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同社會內部的階級斗爭是密不可分的。階級斗爭既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動力。這是源于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當生產關系已經不能容納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時,適應經濟基礎新要求的社會大變革就會必然發(fā)生;當取代落后階級的社會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先進階級保護或確立的新的生產關系就會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馬克思指出,“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guī)律。到目前為止,生產力就是由于這種階級對抗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起來的。”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看成沒有矛盾和斗爭、沒有階級對立對抗的過程,甚至把階級斗爭同文明發(fā)展對立起來,認為“恨”與“斗”就是反文明,因而主張摒棄階級斗爭,這只不過是個別人一廂情愿的幻覺而已。

把文明發(fā)展同階級斗爭對立起來無非是認為階級斗爭必然引起社會暴力,而社會暴力必然引起社會動蕩,進而破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一觀點不過是重彈歷史上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以此反對階級斗爭、反對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老調,進而鼓吹階級調和與議會斗爭。然而,暴力首先有革命的暴力和反革命的暴力之分,革命的暴力即先進階級反抗反動階級統(tǒng)治的暴力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jié)日”,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這一結論也為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所充分證明。

在人類歷史上,社會革命往往是靠暴力取得勝利的(極個別的特例除外),而每一次革命的成功往往帶來社會的大發(fā)展、文明的大進步。遠的不說,近代以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保護并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為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同樣,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建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文明的進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因此,不分青紅皂白,把暴力革命等同于血腥、恐怖,把階級斗爭簡單地等同于“仇富殺富”,宣揚暴力革命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只許改良,不準革命,諸如此類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說“槍桿子里面永遠出不了人權”,這話是站不住的。槍桿子里面既出得了政權,也出得了人權。這就要看是誰的政權、誰的人權了。如果是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就一定保護和發(fā)展資產階級的人權;反之,如果是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就一定保護和發(fā)展無產階級的人權。在階級社會里,無論是國家政權,還是人權,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如果不做具體的分析,把無產階級革命混同于中外各類階級的革命,甚至把無產階級革命同人權對立起來,以為無產階級革命只能破壞人權,看不到無產階級革命保護和發(fā)展的是最廣大人民的人權,是歷史上任何其他階級的革命所不能比擬的,這是極不嚴肅的。以如此糊涂的觀點,怎能寫出反映人民意愿的人民史、人民革命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為《堅持用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歷史問題》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楊雪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