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保持推進軍隊改革的戰(zhàn)略定力
改革是對現有體制機制的揚棄,是對重大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涉及面廣,影響大。由于現實情況的復雜性、主觀認識的漸進性和利益訴求的多樣性,改革難免會遇到各種阻力、波折,也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和發(fā)展。在我軍歷次改革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始終保持推進軍隊改革的戰(zhàn)略定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改革進程。
堅強的改革決心、意志與魄力是改革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我軍歷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黨中央、中央軍委改革的決心意志對于改革能否取得圓滿成功關系重大。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中央軍委深刻把握世界軍事發(fā)展大趨勢和現代戰(zhàn)爭新要求,以世界軍事強國為追趕目標,通過改革破解軍隊建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文革”時期,我軍基本處于封閉狀態(tài),軍隊建設落后于世界軍事的發(fā)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中央軍委以“革命”的決心,連續(xù)領導三次體制改革和精簡整編,推動我軍完成了由依靠規(guī)模優(yōu)勢、立足于打全面戰(zhàn)爭的組織形態(tài),向質量建軍、立足于打現代局部戰(zhàn)爭的組織形態(tài)的轉變。軍隊改革必然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舊有利益格局不觸動、不改變,就不會有改革的成功。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減少軍隊非戰(zhàn)斗人員,決定20萬女軍人復員轉業(yè),雖遇到不少困難和阻力,但黨中央、中央軍委改革的意志非常堅決,保證了這一任務的完成。80年代中期,撤銷4個大軍區(qū)時,各方利益訴求反應強烈,但黨中央、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強力推進,使改革得以順利推進。
通過適時微調使新體制機制更加科學完善。改革就是創(chuàng)新,任何改革舉措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也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新問題總會不斷涌現,需要改中試、試中改,因此適時的調整是正常而必要的。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我軍改革方案出臺后都進行過較大的調整,對軍隊現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歷史告訴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中調整與發(fā)展的關系。調整只能是而且必須是為了發(fā)展的調整,為了更好滿足履行使命任務需要的調整,而不能是遷就照顧式的調整。同時,新體制運行需要有一個磨合期,不能因一時未適應,而失去自信、倉促否定,從而又回到過去習慣了的舊體制老模式。
我軍改革歷史經驗表明,改革是軍隊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永無止境。新形勢下,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深刻洞察世界軍事發(fā)展趨勢,準確把握軍隊改革特點規(guī)律,充分吸取軍隊改革歷史經驗,作出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我們要從歷史、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和把握,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號令意識,堅決擁護改革,熱情支持改革,積極投身改革,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zhàn)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