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見于《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推己之謂恕。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間所講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恕的精神,也包含著平等觀念,體現(xiàn)出對他人的愛和尊重,是一種平等待人,對人表示尊重,表示關心和幫助的態(tài)度。
孔子說,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格言。也就是說,這是處理與他人關系的基本原則,滲透、體現(xiàn)在一切事物的處理中。習主席在說明我們的和平外交政策時,多次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近代以后經(jīng)歷了長期苦難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最懂得發(fā)展的重要”“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jīng)遭受過的悲慘經(jīng)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國人民近代以后經(jīng)歷了100多年戰(zhàn)亂頻發(fā)的慘痛歷史,決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在任何地方重演。”這就從近代中國人自己的切身體會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有力地說明了我們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歷史和文化根據(jù);同時也彰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當代價值。
而就人們的日常生活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是完善社會公德,維護社會和諧的基礎。大家干什么事能想一想我這樣做對別人會有什么影響,想一想我這樣做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很多問題就解決了。反之,如果人們只想“只要我高興就好”,不顧他人的感受,那人們之間就沒有友善,社會就不會有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并且應該成為全人類人們普遍遵行的社會生活準則,而且已經(jīng)為世界各大宗教所接受?!妒ソ?jīng)》中說:“你們要他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們。”(《路加福音》6·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考慮他人的感受,約束自己不要傷害他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他人。而《圣經(jīng)》說的,是從自己的要求出發(fā),為求得到同樣的回報而善待他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在自己。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分歧。這一點也值得注意。
延伸一點讀,可以聯(lián)系到忠恕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認為忠恕是貫穿孔子全部思想的根本思想。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忠,盡己之謂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條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幫助他人,為他人設想,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論語》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所希望的,也幫助他人做到;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希望辦事很順利通達,就也幫助他人能立足、通達。所以忠就是對他人盡心盡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