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上班的時候,我的辦公室窗外都會飄來不遠處的小學廣播上關(guān)于《弟子規(guī)》的誦讀之聲。那是我們遵義縣西坪鎮(zhèn)小學已經(jīng)堅持了三年多的養(yǎng)成教育的一個好舉措,各班學生都要隨著廣播一起朗誦,然后再由老師逐一解釋每一句的含義,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忠誠節(jié)儉、孝老愛親、銘記深恩、誠信禮儀、助人為樂、敬業(yè)奉獻、見義勇為等文明道德的種子。
文明道德的傳承,可以身邊的榜樣示范為資源。我的家鄉(xiāng)遵義縣西坪鎮(zhèn)作之所以被稱為“將軍故里”,就是因為這里流傳著一位抗日將軍尊敬恩師、不忘恩情的家喻戶曉的故事。這位抗日將軍叫陳鐵,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十五師師長和第十四軍軍長,解放初期先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農(nóng)林部部長以及貴州省副省長等職。陳鐵身為副省長期間不忘遵義老三中的恩師,親自去拜望恩師,在還有一里多路才到恩師家的地方,陳鐵將軍就下馬步行,見面后向恩師敬禮表示對老師的尊敬,令老師感動不已。將軍的尊師事跡、抗戰(zhàn)事跡、簡樸事跡等從2015年9月28日起已經(jīng)在他的故居隆重展出,對外開放,將軍故居成為了西坪鎮(zhèn)、遵義縣甚至整個貴州省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每天都吸引了不少遠近游客,有老軍人、老領(lǐng)導、退休干部、教師和學生等等。
文明道德的傳承,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教育除了學校教育和基地參觀學習教育之外,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的補充。曾經(jīng)聽一位母親講她育兒的真實故事:跟往常一樣,她和她才5歲的兒子一同看教育頻道正在播出的成語故事“孔融讓梨”。電視節(jié)目剛結(jié)束,那位母親為了檢驗或啟發(fā)兒子,就問:“如果媽媽和你在烈日下鋤禾,我們都渴了,我們又恰好沒有帶水,身邊只有兩個蘋果,你會怎樣做呢?”兒子想了一會兒后,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媽媽聽了,很吃驚,很不滿,也很生氣,但是還是耐著性子問兒子:“那樣的話,媽媽不是就一個蘋果也沒有了嗎?兒子很渴,媽媽也很渴的呀!要是你的好伙伴們知道了你這樣做的話……能告訴媽媽你這樣做的原因嗎?”兒子不好意思又顯得有點兒委屈地說:“因為……我想把最甜的那個蘋果給媽媽!”聽了兒子的回答,媽媽頓時感動得眼里盈滿淚花。這是那位母親堅持長期和孩子一起通過看電視、講故事等方式學習、浸潤孩子心靈的結(jié)果。那位母親因為循循善誘、從不生氣、耐心堅持而在念好育兒經(jīng)方面獲得了成功,收到了回報,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值得我們同樣是家長或者是老師的借鑒。這個“蘋果”,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意義的“蘋果”了,而是文明道德的種子、文明道德的鮮花、文明道德的陽光和文明道德的詩篇了。
文明道德的傳承,社會人士的愛心也是接力棒。我的家鄉(xiāng)還流傳著這位抗日將軍的堂弟陳永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故事。陳永善把紅軍長征時候就隨軍而來、后來因長期生病沒有趕上部隊的一位孤苦紅軍接到家里來贍養(yǎng),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為他端茶倒水、洗臉洗腳、喂飯喂藥直到他壽終正寢。
有著幾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史書記載和口口相傳的禮儀故事或名言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程門立雪”告誡人們要懂得師者為尊、應(yīng)該尊敬,古詩《鋤禾》教育人們要懂得節(jié)約、反對浪費,“岳母刺字”激勵人們要牢記母訓、立志報國,“三顧茅廬”提示領(lǐng)導要禮賢下士、重視人才,“負荊請罪”昭示大家要主動認錯、顧全大局,曾子殺豬表明我們要誠信做人、說話算話,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就是說要懂得不忘恩情、銘記父母、回報老人、體諒長輩……《弟子規(guī)》也是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養(yǎng)成教育和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國學經(jīng)典。
孔融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弟弟,兒子把最甜的蘋果留給媽媽,陳鐵把最深的敬禮獻給恩師,陳永善把贍養(yǎng)的義務(wù)獻給孤寡老人,這些歷史書上的美德,身邊人物的故事,家庭教育的感動,譜寫著文明道德的華章。愿這樣的華章繼續(xù)譜寫并永遠流傳!愿文明道德故事遍地開花后香遍中華!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nèi)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jīng)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