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過把古堡癮!韶關始興推出客家圍樓“認養(yǎng)”
韶關市始興縣249座客家圍樓,既有古代中原塢堡建筑遺風,又帶閩、粵、贛等地客家古堡建筑風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頗高。“唉,一場暴風雨就倒塌一座”,說起始興圍樓,始興縣人大常委會常委廖振城甚為惋惜。
缺乏維護古堡變廢墟
始興縣羅壩鎮(zhèn)燎原村,群山環(huán)繞,景色秀麗。在一座山的山腳,一群民居格外引人注目。這群房屋坐北朝南,由一圍三棟屋組成,前面是青磚外墻的三棟大屋,遠遠望去既質樸而又端莊。大屋之后,是一棟四層高樓,石砌而成,貌似一座古代城堡。
這座“城堡”即圍樓,也稱古堡。“始興有屋必有村,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始興縣政協(xié)副主席廖晉雄介紹,圍樓系始興客家人戰(zhàn)亂年代所建的一種防御性建筑。
“這片屋由當?shù)馗簧淘刮翟谇宄特S五年所建,前面三棟屋平時居住生活,四層圍樓則是戰(zhàn)時避難,被稱為燎原長圍。”昨日,在廖晉雄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這座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古堡。古堡由四面高大厚實的圍墻圍合而成,中心為長方形天井,天井中有一口水井。圍樓的每層都有木板鋪就的長廊,房間依次而排。
圍樓的墻上布滿了各種瞭望射擊孔。廖晉雄介紹,戰(zhàn)亂年代,地方土匪出沒無常,民不聊生,百姓深受其害,于是建造這種圍樓躲避災難和自衛(wèi)防御。
圍樓108個房間房門緊閉,但依稀可以想見曾氏家族當年的繁盛———108家人在這里進進出出,長廊時時傳出腳步聲。
如今的圍樓興旺不再,剩下的只有寂寞,在歲月的流逝中悄無聲息,只在偶爾有專家學者前來研究圍樓建筑時才有人踏足其中。天井的石頭地板和水井井口都已生出了厚厚的青苔,木梯、木梁和長廊的木欄桿也都落滿了灰塵。屋外雜草叢生。
記者走訪始興發(fā)現(xiàn),如燎原長圍般散落于始興各處的圍樓還有很多,其形式多樣,結構各異。最有名的古堡由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親自題寫匾額“永成保障”,電視劇《圍屋里的女人》便是在此拍攝。
經(jīng)過始興縣博物館三年多的調查,發(fā)現(xiàn)始興至今現(xiàn)有249座圍樓。其中青磚圍樓26座,泥磚圍樓13座,石圍樓210座。圍樓按時代分類,古建筑圍樓有91座,近現(xiàn)代有158座。圍樓按保存狀況分類,保存較好的有110座,一般的有42座,較差的有97座。但是,由于長期無人居住又缺乏維護,多數(shù)圍樓漸漸變成廢墟。
通過“認養(yǎng)”保護利用
長期進行閩、粵、贛等地客家民居調查研究的廖晉雄告訴記者,始興圍樓既具有古代中原塢堡建筑遺風,又帶有閩、粵、贛其他客家古堡建筑風格。更多的是顯示出當?shù)貏e具一格的客家古堡特色,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然而,如何保護好圍樓已成為始興縣的一大難題。
“唉,一場暴風雨就倒塌一座”,說起始興圍樓,始興縣人大常委會常委廖振城甚為惋惜。
據(jù)廖振城介紹,包括燎原長圍在內的部分圍樓已被列入國家、省、市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更多的圍樓卻散落各處,少人關注,再加上多年無人居住,漸成斷壁殘垣。
“在羅壩鎮(zhèn)就有20多棟,我們也想好好保護,但政府拿不出那么多資金投入來維護,只能看著它慢慢破敗”,羅壩鎮(zhèn)政府一位負責人說。
“要維護這些圍樓投入較大,有些已經(jīng)納入文保單位的政府都很難顧及,更不要說尚未納入的。”研究圍樓30多年的廖晉雄對此頗感痛心,一直在探索怎樣將這些圍樓保護下來。
2011年,廖晉雄向縣政協(xié)提交提案,提出通過民間“認養(yǎng)”的方式來保護圍樓。由有財力且對保護歷史文化感興趣者來“認養(yǎng)”圍樓,然后作為圍樓主人,對圍樓進行修復和維護,同時,對圍樓進行活化利用。
這一建議得到了采納,始興2012年起開始了圍樓的“認養(yǎng)”,但由于種種原因,進展較為緩慢。目前,新一輪“認養(yǎng)”工作即將開始,此前已有廣深白領“認養(yǎng)”了6座圍樓,成為“堡主”,并且通過合約來約定了它的用途:廖屋圍樓用于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三棟屋圍樓和三棟樓細圍用于主題圍文化旅游客棧;匯川別墅建立客家民俗館;河渡忠村樂勝桃源圍樓用于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溜坪圍和燕翼圍兩座圍屋仍在建設中。
“認養(yǎng)”者與政府簽訂《圍樓認養(yǎng)意向書》和《始興縣圍樓認養(yǎng)協(xié)議書》,借此規(guī)范圍樓業(yè)主、認養(yǎng)人和監(jiān)管單位(始興縣博物館)三方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