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治目標:日本人承受不了的生命之重
日本敗國的根本原因與德國一是樣的。與其說在于二戰(zhàn)時軸心國領導人的瘋狂,不如說是由于在這之前日本的明治天皇和德國的威廉二世所提出的與本國國力不相匹配的過高的戰(zhàn)略目標。這使得他們及其后來的繼承者們總是以英國為擴張參照[26],而忽視其遠不如英國的地緣政治條件,[27]其結(jié)果是德國在俄國、法國的東西牽制中,日本在中、俄、美三國合擊下近乎毀滅[28]。換言之,只要有稱霸世界目標,就必然與世界數(shù)個大國沖突,而這對位于世界級大國中的德國和日本這樣的新崛起的后發(fā)國家,要在這場多對手沖突中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看到,二戰(zhàn)中德、日擴張都是從周邊破碎地帶突破,而在堅硬的地帶停滯,最后當這種擴張引起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大國家沖突,其結(jié)果就會本利全輸。
對日本更具災難性的,是與德國俾斯麥同期的日本從開國天皇明在治維新之初就制定的為俾斯麥堅定拒絕的威廉二世式的世界目標。如果說,德國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是在背離俾斯麥地區(qū)守成外交原則后出現(xiàn)的,那么,日本的世界擴張意識則是從明治那一代人的基因中遺傳下來且迄今未變的。[29]這就可以解釋今天德國可以向世界人民認罪并在德國民族精神中堅決摒棄納粹思想,而日本則死不放棄對“靖國神社”的參拜及與此連貫的始于明治時期的向世界擴張情結(jié)。[30]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的擴張情結(jié)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因而是日本人精神中不可能打開的死結(jié),同時這也鑄定了日本那“西緒弗斯”[31]式的悲劇命運,不同的只是安排這種命運的已不是宙斯而是至今仍被日本人奉為神明的“明治大帝”及“明治大帝之遺策”。
[1] 中國外交部網(wǎng)站: 。
[2] 相對于拉美依附型國家而言。筆者將近代以來的經(jīng)濟分為自主型與依附型兩類。資本主義國家中前者有英美式的自主發(fā)展,后者有拉美式的依附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中前者有蘇聯(lián)、中國等自主型發(fā)展,后者有原東歐國家的以蘇聯(lián)為中心的依附型發(fā)展。
[3] “我日人為欲自保而保他人,必須以鐵與血,方能拔除東亞之難局。”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繩祖等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頁。
[4] 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頁。
[5] 此系指臺灣,下同。
[6] “麥克阿瑟備忘錄(東京,1950年6月14日)”,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頁。
[7]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日本帝國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繩祖等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頁。
[8] 轉(zhuǎn)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陸政策史(1868~194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
[9] 詳見[美]保羅•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譯:《大國的興衰》,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1頁。
[10] 轉(zhuǎn)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陸政策史(1868~194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頁。
[11] 轉(zhuǎn)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陸政策史(1868~194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頁。
[12] 詳見[美]保羅·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譯:《大國的興衰》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頁。
[13]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向日本使節(jié)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頭指向臺灣,而去侵略朝鮮,將得到英國的援助”。1894年5月初正值朝鮮局勢告急的時候,日英雙方進行了一次談判。6月中旬英國正式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武裝侵略。7月23日英國政府對日本表示:若中日開戰(zhàn),不以上海為戰(zhàn)場,英國將采取“中立”。1894年7月9日,俄國政府駐華公使喀西尼(A.P.Cassini)密告日本駐俄公使,對日本政府所謂在認為朝鮮國內(nèi)形勢完全恢復平靜后,將來不再有任何危險時才撤回日軍的答復表示“滿意”。1894年日本對華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前后,美國不僅拒絕干涉日本,還有意向日本派軍事顧問。甚至利用駐華使館的外交特權,窩藏和包庇日本間諜,提供軍事情報等。(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477頁。)1894年6月30日,美國國務卿格雷沙姆公開聲明:“美國不對朝鮮行使任何保護。”“在任何情況下,本政府可做的至多是提供斡旋,以解決此困難。”7月7日,格雷沙姆問日本駐美公使建野“日本是否更希望與中國而非朝鮮作戰(zhàn)?”建野回答:此言極是。日本國內(nèi)形勢危急,與中國交戰(zhàn)……使此得到改善。(轉(zhuǎn)引自劉世龍著:《美日關系1791-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頁。)
[14] 劉世龍著:《美日關系1791~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頁。
[15] 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頁。
[16] 威廉二世,(WilhelmII,1850~1941)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國王(1888~1918)。在位時,德國正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在位期間,他一反俾斯麥地區(qū)守成的外交路線,推行容克—資產(chǎn)階級的侵略擴張政策。1897年強占中國的膠州灣。1900年出兵參加八國聯(lián)軍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參與瓜分中國的競爭。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8年德國革命暴發(fā)后,逃亡荷蘭。
[17] 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繩祖等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頁。
[18] 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繩祖等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50頁。
[19] 這份文件參見王繩祖等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頁。
[20] 王貴正等主編:《世界現(xiàn)代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1頁。
[21] 轉(zhuǎn)引自李凡著:《日蘇關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關于諾門坎戰(zhàn)役的具體情況,可參閱[日]松本草平著,李兆暉譯:《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zhàn)敗——一個原日本關東軍軍醫(yī)的戰(zhàn)爭回憶錄》,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 李巨廉、王斯德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起源歷史文件資料集(1937.7~1939.8)》,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41頁。
[23]如表所示:
1937年主要大國國民收入與國防開支比例
|
國民收入(億美元) |
國防開支所占比例 |
美國 |
680 |
1.5 |
英帝國 |
220 |
5.7 |
法國 |
100 |
9.1 |
德國 |
170 |
23.5 |
意大利 |
60 |
14.5 |
蘇聯(lián) |
190 |
26.4 |
日本 |
40 |
28.2 |
1937年主要大國的相對戰(zhàn)爭潛力(%)
美國 |
41.7 |
德國 |
14.4 |
蘇聯(lián) |
14 |
英國 |
10.2 |
法國 |
4.2 |
日本 |
3.5 |
意大利 |
2.5 |
七大國共占 |
90.5 |
資料來源:[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8頁。
[24] 1941年7月31日,日本軍令部總長永野軍司令總長將7月2日御前會議做出進攻越南南部,“不惜對英美一戰(zhàn)”的決定面呈天皇,當被天皇問及日本對美作戰(zhàn)能力時,永野回答:“對美戰(zhàn)爭不能維持一年半以上,勝利就無把握。”[日]重光葵著,齊福霖譯:《日本侵華內(nèi)幕》,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