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倡導“無為”,并非無所作為、無所事事,不是否定主觀能動性、任其發(fā)展,而是與肆意妄為相對立,意在遵循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基礎上有所作為,不妄為、非為,不隨心所欲。為官者當謹記“無為”,不該干的不能干,該干的必須干,不能消極被動,更不能反著來,對維護人民利益、造福一方百姓、推動社會發(fā)展之責,絕不推諉,絕不退縮,敢于爭先,對損害人民利益之事、走向人民群眾對立面、阻礙社會進步之人,絕不姑息,絕不縱容,絕不手軟。
“中庸”并非簡單意義上的中立、平庸,更不是無原則妥協(xié)、折中主義,其精髓在于不偏倚、守中正、致中和,在于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北宋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朱熹曰:“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及”或者“過分”都不是中庸,對下屬違紀違法行為未加以監(jiān)督約束正是監(jiān)管缺位,即“不及”,若是濫用權力、公私不分,則是越矩,即“過分”。為官者當謹記“中庸”,慎獨修己,自我約束,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品性,以臻至德、至善,以身作則,帶好隊伍,管好身邊人,若此,于己于人之幸也;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審慎用權,用權為公,嚴格履行應盡的職責義務,依法行政,公正公開,不碌碌無為,不以權謀私,不袖手旁觀,更不同流合污,在責任面前,勇敢擔當、忠誠奉獻;在利益面前,抵住誘惑、守住底線;在邪惡面前,敢于揭發(fā)、敢于斗爭,若此,于國于民之福也。
為官之道絕非三言兩語可盡,少一些偽“無為”、偽“中庸”的懶官庸官,多一些清廉公正、俯首甘為儒子牛的清官好官,官為民,則民擁官,官為國,則國昌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