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都在網絡之中,不是“自投羅網”,就是被“網羅其中”。不足半個世紀,從最初一條只有5米長的網線,互聯網跨越時空、互聯大眾、通聯世界、超越未來,已經成為知民情、聚民智、匯民意的平臺,成為促進生產、傳播文化、鞏固國防的沃土。共產黨人就應像一粒種子,在網絡這塊前所未有的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
當前,中國正在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央。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提出網絡強國戰(zhàn)略,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剛剛通過的《國家安全法》,也特別強調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無網而不勝”的新常態(tài),中華民族復興需要駕馭“牽一網而促全局”的大格局。
黨中央審時度勢,兼顧國際國兩個大局,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走出去,啟動“互聯網+”行動計劃活起來,中華民族崛起插上了網絡的翅膀。為此,我們尤其需要提升網絡時代大數據格局下的治國理政能力,以當年“三灣改編”的膽識,開啟一場網絡時代的“新三灣改編”,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當今最重要、最先進的工具。戰(zhàn)爭年代,繳獲了“一部半”電臺,我們黨就組建了一支先進的無線電部隊。在人人都在主席臺,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我們更需要認清黨執(zhí)政為民面臨的諸多危機,將網絡作為“新資源”、“新財富”,進而鍛造親民為民的“新工具”,治國理政的“新平臺”。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網絡空間就一定會蘊藏著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財富和不竭動力,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新希望。
我們必須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網絡,不僅是技術、是媒體,更是政治;不僅是器物、是產業(yè),更是意識形態(tài)。走過了90多年歷程的黨,只要堅持學網、懂網、用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就一定可以讓網絡成為“國之重器”,成為黨建、執(zhí)政、強軍、經濟、文化、動員的新工具,進而促進“執(zhí)政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呈現“一網情深”的新局面。
一是黨建工具:開啟網絡時代的“三灣改編”。戰(zhàn)爭年代,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干部就是一個標桿。和平年代,網絡就是主戰(zhàn)場,“互聯網+”行動計劃啟動“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網上意識形態(tài)斗爭日趨激烈,網絡攻防事關國家安危。為此,有必要進行一次“新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網上”,一方面,讓黨員干部再次重新回到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去,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考察,用網絡拉近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智慧在基層,創(chuàng)新在實踐,讓網絡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的一個突破口,用新技術、新手段,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zhí)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
二是問政工具:架設無所不在的“無線電波”。問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政黨了解民情、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方式。網絡時代,善于利用網絡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有助于將黨與人民的關系由“魚水深情”拓展為“一網情深”。其一,使用網絡,讓黨員干部擁有勤政親民的新通道。網絡已經成為參政議政的大廣場,社交活動的大平臺,為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通道。黨員干部要趨大勢、接地氣、和民意,樂于使用網絡新通道。其二,勤用網絡,讓政府機關成為高效運行的好榜樣。網絡時代,效率優(yōu)先;帶頭作用,政府先行。政府機關要利用網絡運作,即時互動了解民情、溝通民意、解決民生,成為為老百姓提供貼心、安心、放心服務的表率。其三,善用網絡,讓領導干部創(chuàng)新執(zhí)政為民的新模式。領導干部不僅要學網、用網,更要懂網、愛網,從“要我公開”走向“我要公開”,堅持上網交心、下網服務,網上問題、網下解決,讓服務意識在網上開花,在網下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