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代抉擇:我國法治道路的百年探索
近代以來,我國開始探索法治的百年歷程。孫中山的“五權共和”從未在生活中得到真正落實,國民政府長期實行的是專制和獨裁,并未實行西方式的法治。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根據(jù)地建設中盡管曾制定過一些行政法律性文件,建立了人民群眾的申訴、控告、檢舉等制度。但是,那時的根本任務是革命和戰(zhàn)爭,而不是建設和發(fā)展,革命和戰(zhàn)爭需要的是權威和服從,而不是民主和法治。
新中國成立后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黨和政府開始探索走法治道路,在制度建設中比較重視約束公權力的運行,并且開始了行政法制的初步建設,但是他們對法治的認識并不是很深刻的。在最高領導人心理上還是更加傾向于人治的。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在國際國內(nèi)出現(xiàn)新形勢后,我們的領導人就完全放棄了對法治的探索而決然地實行人治。自1957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間,我國法治建設進入停滯和倒退的時期。特別是文革十年,法制更是備受摧殘和踐踏,陷入了徹底的法律虛無主義。在這一時期,憲法被實際廢除,刑罰被完全濫用,民法變得毫無作用,行政法已無存在余地,公民權利缺乏基本保障,整個國家法制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后,在痛定思痛后深刻反省,我們又重新啟程開始了對于中國特色法治道路的探索,并逐步走向了中國特色法治道路的正途。經(jīng)歷了自1978年至1992年我國法制的恢復和重建時期后,舉國上下對于法治的需求也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斷增長。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法治目標開始孕育,法治建設開始加速。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這是我國依法治國目標和時限思想的最初孕育。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非常鮮明地反對人治,奉行法治。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時更加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目標非常清楚地凸顯了我國法治建設目標的社會主義特色。2013年1月,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國”的目標。這一表述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被采用。這一目標非常清楚地凸顯了我國法治建設目標的中國特色。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法治中國”是我國法治模式的“一體兩面”,展現(xiàn)了我國法治道路兩個基本特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這充分表明,走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是我黨百年探索必然結果,是我黨總結歷史、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的時代抉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