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公路數(shù)據(jù)算錯30億 疑點太多引質(zhì)疑
疑點太多不可信
從虧損28.8億元到盈利3.9億元,前后兩次數(shù)據(jù)相差30多億元,而“轉(zhuǎn)虧為盈”的理由竟然是“算錯了”。而即使真的是算錯了,也總得有個下文吧?有太多的疑問人們都想知道答案。
而且,從前后兩次公布的數(shù)據(jù)來看,這算錯30億的說辭也更加不可信。因為收入總數(shù)據(jù)沒變,細項數(shù)據(jù)也沒變,而偏偏在運營管理支出這一項費用上發(fā)生了“巨額”改變,而且是從前期公布的106億元一下子銳減到了72.9億元。難道是統(tǒng)計人員的腦子出了問題不成,還是負責審核和簽字的領導酒喝多了?否則怎么能夠連算錯了30億元這么驚人的數(shù)字差距都看不出來,最起碼頭腦中應該有往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吧。更何況,作為一級政府部門來說,日常的運營管理費用支出也應該有過月份和季度統(tǒng)計呀。
讓全國都扭虧為盈
如果不是廣東省交通廳自己來了一個“大逆轉(zhuǎn)”,公眾雖然不愿意,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捏著鼻子把先前的巨額虧損當成事實,那么,在高速公路收支方面,到底還存在著多少公眾應該知道,卻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事情?我們就不能不追問一下,其他各地乃至全國的收費公路收支有沒有這樣有意無意“算錯了”的情況?所謂的巨額虧損究竟是事實還是“算錯了”的產(chǎn)物?公眾一直是在為高速公路建設支付成本還是為人家“算錯了”而買單?
因為有了廣東收費公路公報的巨大反轉(zhuǎn),公眾似乎沒有必要擔心交通部還不上這筆錢。1571億,“多乎哉?不多也。”因為只要按照這樣一句“算錯了”就可以找回30個億的標準,全國各個省份平均錯上一兩次就可以扭虧為盈皆大歡喜。
必須重構公品質(zhì)
沒有一本明白賬,沒有陽光照射,收費公路只能行駛在“陰暗隧道”,無論盈虧都會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讓“不合理”伴隨著“存在感”。收費公路該駛上何方?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
現(xiàn)行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甚至成為“高速暢通”的阻礙。有人形象地稱,收費的“兔子”,慢速的“法龜”。重啟《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正,迫在眉睫。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必須重構“公品質(zhì)”。有法治的保駕護航,高速收費才能名正言順,才能“取之于路,用之于路”,更關鍵的是,才能更好地攜帶公益性、公共性與公信力一起上路,而這便是收費公路的“公品質(zhì)”。
究竟虧在了哪兒
2014年全國收費公路虧損1571億,與此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財報其實很難對上號,以后者2014年上半年的年報為例,凈利潤率普遍在26%,甚至30%以上,利潤水平甚至遠超金融、地產(chǎn)。
相比國內(nèi)收費公路的哭窮喊虧,國外的收費公路卻并不普遍,曾經(jīng)在英國自駕旅行,走遍英格蘭幾乎沒有遇到過收費公路,前往牛津大學的路上才好不容易碰到一處收費站,問英國的朋友,這居然是英國唯一的收費公路,而在收費年數(shù)到期后,這條路也將由國家收回免費通行。相形之下,國內(nèi)收費公路的“此費綿綿無絕期”,甚至邊收邊虧,實在太過奇葩。收費公路究竟虧在了哪兒,虧損賬的背后,究竟有啥秘密,亟待追問到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