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攔路虎
一虎:子女“不耐煩”
“不少長者都曾經跟我們訴說過苦惱:子女有孝心給他們買了智能手機,但很多功能都不會用,往往向子女請教幾次后,常遇到不耐煩的情況,長者們就不好意思繼續(xù)問了。”海珠區(qū)海幢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廖姑娘告訴記者,常到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活動的長者當中,有類似苦惱的就不少。一些長者拿著價值幾千元的手機,卻只會打電話和簡單拍照。
記者在多個街道和社區(qū)走訪了解到,上述情況在65歲的長者當中十分普遍,超過七成的受訪長者(60歲以上)都表示遇到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但大部分長者都表示不敢向子女咨詢。
“一開始兒子是教了我怎么使用的,可是轉過頭我自己操作又有很多地方搞不清楚……他工作很忙,早出晚歸,我也不好老去問他”。街坊曾姨說,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她一直“蒙查查”。有時候老同學老同事聚會,大家拿出手機互相切磋一下,漸漸才學會了一些基本功能。她一直十分羨慕那些會用手機上網的同學,“我知道手機上網有很多‘著數’,吃飯購物可以團購打折,打車又有優(yōu)惠,還有掛號的功能也很方便,所以一直很想學會”。
二虎:恐懼移動支付
記者在公園、社區(qū)采訪了解到,大部分老人用的手機是市場上賣的“老人機”,并無接入網絡功能,其中70歲以上老人的視力、聽力都下降,手指不甚靈敏,對需要靈活的手腦并用的智能手機、智能電視,都沒有太大熱情。
77歲的趙爺爺在荔灣公園受訪時說,由于年輕時學的是“拉丁化”老式漢語拼音,跟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不一樣,他就沒有辦法使用拼音輸入法,除了打電話,所有手機功能他一概不懂。
另外,記性差也是使用這些數碼產品的一大難題。李爺爺和他老伴鬧過笑話,兩個人在打完電話后都忘記掛電話,讓電話一直處于通話狀態(tài)長達9個小時,鬧得兩人哭笑不得。
記者發(fā)現像滴滴打車、淘寶、海淘、京東等軟件的使用一般都要與移動支付掛鉤,但絕大部分老人“觸網”最多打電話、發(fā)微信,談及網絡購物、網絡支付、手機銀行等涉及財務功能的APP,幾乎所有老人都搖頭,談此色變:“實在是不敢用,怕被騙?。?rdquo;
三虎:智能手機太復雜
除了自學費勁、社會協助不夠外,手機硬件和軟件對“銀發(fā)族”也并不友好。從去年起,55歲的孫先生將自己的翻蓋手機“鳥槍換炮”,換成了女兒“淘汰”的蘋果4S手機。
但問題隨之而來:“劃屏”是智能手機操作的基本動作,但老孫總是不得要領,一不小心就用力過猛,屏幕反倒紋絲不動。“手指顯得很笨拙,怎么按都動不了。”而且,“字太小了,要瞇著眼睛才看得到。”
聽說使用移動網絡上網一旦超量容易產生額外費用,老孫索性關閉了移動網絡。
不過,一年下來,雖然稱不上“玩轉”智能手機,但對基本功能像拍照、聽音樂、微信聊天他都不在話下,還不時在朋友圈里曬出游的照片,讓同伴好生羨慕。
68歲的孤寡老人李姨則沒那么幸運,她去年年底也“趕時髦”買了臺智能手機,然而讓李姨沒想到的是,對她來說手機說明書根本不管用,開機后如何操作她一頭霧水。李姨只好帶著手機回到專賣店問售貨員操作方法,對方卻不再搭理她了。無奈,李姨只能重新用起舊手機。
“現在用智能手機還是擔驚受怕的,總覺得按錯一個鍵就會出問題,屏幕上好多看不懂名字的軟件都不敢點開。”孫先生坦言,希望智能手機能多為中老年人考慮,在操作上設計得更加簡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