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現象,我們搞《勞動合同法》,就是跟我簽了合同,給你拼死干了兩三年,你說不要我了,把我裁撤了,嚴重的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這一整套現象很多。于是在大家的呼吁下就開始草擬制定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法出發(fā)點很好,是維權的法,但是命不好,歷史時機不好,出臺伊始剛好碰上了2008年全球經濟金融大危機,整個歐洲和美國經濟震蕩,直接表現到東南沿海是訂單銳減,很多企業(yè)沒活了,那就要關停并轉,要破產,在這個時候,中央又頒布一個法,說任何廠子不得這樣,不得那樣,你要維這個權,維那個權,東南沿海哀鴻一片。我廠子也不開了,破產了,你找不著我了,跑路?!秳趧雍贤ā肥且粋€“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善法,但是時機不對,變成一個惡法了。某種意義上,這個其實反映了我們國家,其實是全國人大和常委會的一個失敗。
其實《勞動合同法》還有弊端,關于這個弊端,臨聘人員的合同簽訂,我相信在座西城區(qū)的同志也遭遇過這個問題,我們有在編的職工,我們工作這么多,我們肯定要招聘一些臨時人員,包括端茶倒水的,包括打字員,總不能我一直養(yǎng)起來。但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次簽約,就是第一次人家合同履約挺好,第二次簽約要簽無期限的,也就是說沒有終止期的,你要把這個人一直簽下去,免得損害他的利益。這不就麻煩了嗎?這樣一個法其實就是立壞了,而且逼著大家違法,大家于是乎想辦法在市場上集體跟某個用工公司簽一個整體合同,由那個公司定時派遣人員,現在一般都是這樣做的。
我說這個道理是什么呢?大家其實從例子上聽出來了,我們立法的一些本意、原意是好的。但是有好心不一定辦好事,有可能辦壞事,即使是法律。
四、《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機構
第四個方面,我想特別簡單的提一下,《憲法》當中自然要規(guī)定國家機構,那么機構在我們國家,大家都熟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各部委,然后就是兩高、中央軍委以及國家主席。國家主席不是人,它是一個機構,它并不是一個個人,類似于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它作為一個機構放在那兒,這一屆誰當,那就具體化了。而且國家主席作為一個機構,它本身就涵蓋了主席和副主席兩個位置,它也不限于國家主席這一個位置。具體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大家都非常熟悉。
五、向《憲法》宣誓和12.4國家憲法日
第五個問題稍微展開說一下。向《憲法》宣誓,是四中全會《決定》當中的一個新增內容。這個制度實際上學者們在十八大以前就以專家建議的方式提交給了有關的政法部門。于是在起草四中全會《決定》的時候,就把這個東西加進去了。加進去的新內容是很多的,各位都知道是180多項舉措,當時中央的領導非常開明,雖然你們判斷不清楚,但是你們能想到的,只要是利國利民的好的、有效的法律的舉措,都寫進去。大家看三中全會,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有60多項很硬的干貨,當時國際上輿論一片嘩然,因為早前在十八大的時候,沒有看到特別新鮮的東西,就覺得外國的一些學者和政客們幾乎都沒有期待,結果一年之后的三中全會的《決定》,真的是很新。我相信各位都有體會。它里面講的一些話,比如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堅持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這個就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政府要退出,政府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的方面要退出,要不斷地清退公權力在經濟領域中的遺存。李克強總理上任以后已經連續(xù)幾次放權,這個我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到了依法治國的這個文件當中,那這種舉措就很多很多了。除了向《憲法》宣誓之外,我再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說立法聽證,在立法的部分提到了立法聽證,以前根本就沒有?,F在立法聽證大家根本不陌生了,北京市地鐵票價要不要上漲?從2塊錢張到3塊錢以及分段計價,現在這是常態(tài)。但是早前沒有,原來立法沒有規(guī)定,《憲法》也沒有規(guī)定,率先在中央文件中破冰是四中全會。再比如四中全會講到的,前幾天已經開始逐漸落實了,就是把較大的市從原來的48個增加到282個。
這在原來,特別是中央領導的思想沒有轉換時,這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原來的東西,誰可能都看見了,但是沒有人去提出來。這次我個人作為一個普通的學者,我覺得新一代的領導集體特別地開明,有魄力、有戰(zhàn)略眼光。新加坡的一個學者鄭永年,他在外觀察習主席,觀察新一屆班子,他發(fā)現習主席看問題是用30年的發(fā)展眼光,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在座的各位也是領導,五年后你也許不再當這個官了,你可能從維持的角度,五年后我執(zhí)政完,我要把什么樣的一個單位、國家交給我的下一任,你的出發(fā)點、落腳點是五年思想,或者是10年思想。但是習主席想的是雖然我在2012年接班,腦子想的是20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在不在,中國共產黨還在不在,還能不能繼續(xù)執(zhí)政,這是30年的思維。因此他現在所做的所有舉措都是為了那個時候的長期執(zhí)政,那個時候的中國的幸福、富強?,F在各種各樣的破冰舉措就都能想通了,他可以慢一點,怎么那么快,他可以動靜小一點,怎么動靜那么大。其實很簡單,與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有關,就是所謂的長線思維。
具體到向《憲法》宣誓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它是一個新舉措,是學者們想到了,而且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都有,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向《憲法》制度宣誓的起源,據現有的記載,最早出自于13世紀英國,當時就說你要執(zhí)政的話,最早可能是手撫《圣經》,后來說既然我們搞出了一個《大憲章》,應該手撫《大憲章》,以后在世界各國都有這樣的實踐。但是有兩類,一類是明文規(guī)定向《憲法》宣誓,一類是有相似的,比如說美國,美國它有宣誓制度,但不是向《憲法》宣誓,而是向《圣經》宣誓。奧巴馬摁的是《圣經》,這其實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它是以新教徒為主的人建起的這個國家。
那么向《憲法》宣誓有什么原因呢?我這兒寫了這么幾條,一是樹立權威、樹立威信。二是,《憲法》表面上就是一個文本,是幾頁紙,但是它實際上代表著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三,它表明了公權力的來源。我們一般說權力public power,權利private rights,大家不容易分清。我們可以在前面加兩個詞,私權利和公權力,這就簡單了。老百姓所擁有的是私權利,而且大家看英文里面right這個詞很有意思,right這個詞有兩層涵義,一層是權利,另外一個意思是正確。If you have right, you are right.這個房子是我的,我是這個房子權利的主人,那么我在我的房子里生活是合法的。比如說這個杯子不是我的,我鳩佔鵲巢,我非法使用,這就變成了我沒有這個權利,這就是非法,這就是侵權。
第四,公務人員面向選民或者人民,之所以搞這么一個儀式,其實就是一個莊嚴的承諾,你們選我,我定當不辜負你們。有的同志可能會說,就是以后你規(guī)定這么一個東西,特別是高官擔任了職務以后要宣誓,但是將來不影響他貪腐,他依然故我。說得對,向《憲法》宣誓只是一個形式,它不可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但是有這樣一個形式,它能夠讓我們看得到,能相對來說入心,那么就會相形的減少貪腐的可能性。另外宣誓本身也有一個歷史憑證的意思在里面。
如何宣誓呢?《決定》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怎么做,但是實際上我們習總書記在擔任了國家主席之后,他在一個講話中其實已經提到了,我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之后,要夙夜在公,為了國家的利益永遠服務人民,類似這樣的話,就是兩行。其實這個講話已經是向《憲法》宣誓了,其實就是誓詞。
在此之前,胡錦濤同志和江澤民同志在第一次擔任國家主席的時候,都做了這樣的宣誓,個別的詞語有一點點微調,但大體相仿。那么國家主席如此,其他的高官、公職人員都應該有類似的做法。世界各國的向《憲法》宣誓的地點,一般來說就是議會或者是法院,在中國顯然應該是在人大,因為你是人大選出來的。
至于說憲法日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早在2001年,我們就設立了一個全國法制宣傳日,這個日子找來找去,找了一個1982年我國《憲法》頒布的日子,各位都知道2012年11月十八大閉幕之后,習近平同志參加的第一次比較大的集會就是2012年12月4號紀念《憲法》頒布實施30周年的大會。他在大會上有一個非常棒的講話,叫“弘揚憲法權威,實行依憲治國”。12月4號是我們的憲法日。
六、《憲法》的實施與監(jiān)督問題
關于《憲法》的實施與監(jiān)督,講三個問題,一個是《憲法》的實施;另外一個就是違憲審查;第三,從理論上,從制度程序上怎么健全《憲法》的實施與監(jiān)督。
《憲法》的實施
《憲法》制定出來,當然就應該實施,沒有實施就沒有生命。那么怎么去實施呢?其實就是我國《憲法》第五條法條規(guī)定,全國人大和常委會有權監(jiān)督《憲法》的實施。因為這個《憲法》,制定機關是全國人大,一方面是一年一次召開的全國人大,另外常設機關,常委會可以在常態(tài)下監(jiān)督《憲法》實施。除了這兩個所謂監(jiān)督實施的主體之外,所有的全國人民、組織團體、民族都應該有義務來保證《憲法》的實施,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憲法》實施的特權,這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憲法》上的規(guī)定,很清楚。
《憲法》的實施,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讓《憲法》真正地執(zhí)行下去。《憲法》實施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執(zhí)行。第二,適用。第三,遵守。這樣三個小環(huán)節(jié),這就是完整的《憲法》實施?!稇椃ā返膱?zhí)行機關其實就是行政機關,《憲法》的適用機關就是司法機關,《憲法》誰遵守呢?黨、國家、機關和全體人民,就是大家遵守,也就是全民遵守。
先說執(zhí)行。這個重點要說的是國家代議機關和行政機關貫徹落實《憲法》內容的活動。這個方面,其實抽象來看,它包括了形式與實質兩方面。比如說代議機關和行政機關,或者當你在設定相應的管理職權的時候,就不得與《憲法》相違背。另外,當然依照《憲法》對你的授權,你要進行國家社會的調控、治理。
舉個例子,《憲法》上規(guī)定了國務院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包括征稅、金融等方方面面對整個國家有管理的權限。接下來國務院就要在《憲法》授權的基礎上具體落實。這種落實本身其實就是合憲,就是依憲行政或者叫依憲執(zhí)政。
但是我們現在要強調的是你所有的頒布的法規(guī)、規(guī)章,要合憲,不得越權。我舉個小例子,比如說城管,現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城管,但是在轉型期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管理的事務也非?,嵥楹途唧w。因此通過輿論我們看到,城管的名聲在很多城市都不好,一提起城管大家就有一個負面的觀感。這當然跟具體的執(zhí)法者的做派,包括權力授予的模糊性都有關系。我相信北京作為首善之區(qū),做的都是相當好的。但是你好不等于全國好,而且即使你內心好,但總體名聲不好也是事實。
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驅趕行為是不是在你執(zhí)法的職權范圍內,是不是題中應有之意呢?這一點要仔細琢磨。當然現在各地也在變化,我聽說武漢有一個叫凝視執(zhí)法,我的眼睛,我到違法的攤點那兒,我站在你對面就看見你,叫凝視執(zhí)法,這個挺人性的,這不是典型的柔性嘛,就不再是驅趕了。這其實是挺好的。但是后面怎么樣,大家可以思考。
我這個機關得到了人大機關的一個授權,現在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這個授權的題中應有之意?我相信你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首先不要把你當成是官,不要當成執(zhí)法者,你先把自己當成是公民,你換位思考,你來了大家就得害怕,你來了就是獅子來了,而不是我的同類。這個很重要。其實你壓根就是我的同類,你是人,我也是人,你不要把自己先入為主的想像成一個獅子,一個老虎,一個殘暴的物件,這是很重要的。
當然這個問題很復雜,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或者誤讀我今天所說的?,F實生活中各種情況都有,有做得特別好的執(zhí)法人員,也有特別讓人討厭,讓人反感的,甚至讓人反過來一刀捅掉的人。甚至有時候一刀捅掉的人也是無辜的,本來不是他該受這一刀,結果他被概念化了。我們在捕捉社會的惡性案件,這種警民沖突、官民沖突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就沒有把人當人看,真的把人當人看了,換位思考了,其實執(zhí)法也很順暢。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異己者,你們都是民。
所以說所謂法治當中的平等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公權力受限的原則等等,這些原則應該是我們執(zhí)法人員的靈魂深處的東西,執(zhí)法中的技巧、機制方面的一些創(chuàng)新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精神、方針、原則。
第二個方面,《憲法》的適用。司法機關在實施《憲法》的過程或者活動中有一個問題,我們國家很遺憾,我們可以在理論上說《憲法》的適用。但是我們國家《憲法》沒有被司法化,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公民提起《憲法》案件,你沒有辦法到法院去打這個官司。同樣的道理,法院受理不了違憲案件。這跟西方國家不太一樣。這其實是我們中國在法治意義上的一個短板。
大家想一想,《憲法》規(guī)定了那么多的權利和自由。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公民的這種權利和自由被侵犯了,那么他該怎么辦呢?我們中國現在主流的辦法是把它具體化為部門法案件。比如說你侵犯了我的名譽權,我就用《民法》和《侵權責任法》來打官司,受理的是民庭。如果你侵犯了我經濟方面的權利了,我就到民庭去打經濟類的案件。如果你對我進行人身傷害,比如說把我的手砍掉了,把我弄的奄奄一息,甚至生命都沒了,這不也是侵犯了《憲法》嘛,我們就把它轉化為刑法案件去處理,在刑庭。這是主流的做法。但是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是抽象意義上的,我們沒有辦法把它法律化。比如說宗教信仰自由,有些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了侵犯,你用什么?我們現在還是沒有具體的招。再比如說言論自由,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人家認為人家有權,但是可能公權力機關認定他其實沒有權。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是行政認定,而沒有司法。司法的人員沒有站出來。
我們放眼世界,碰到這類案件西方社會怎么做的?有不同的模式。我們全世界總體看下來有四種模式,中國是一種模式,剛才我已經說了中國的情況,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來監(jiān)督,人民法院不處理憲法類的案件,行政機關能夠對行為的正確與否做出裁判。這是中國模式。
西方的模式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美國模式。美國模式大家都熟悉,它是由普通的法院,就是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法院都可以受理違憲案件。在美國各級法院,涉及大量的《憲法》上基本權利的案件。有一個著名的布朗案件brawn case,像馬伯里訴麥迪遜案madison case,就是任命官員的案子,還有面向國旗要敬禮的案件,應不應該在學校里面聽美國國歌、唱美國國歌,有些伊斯蘭教的人認為這中間里面有主保佑我們,是基督教的內容,為什么讓我唱等等,我就不能一一展開了。甚至包括強制拆遷,這也是美國《憲法》要保護的。美國《憲法》第五條、第十四條直接規(guī)定了政府強制拆遷的三大要件,叫做法定程序、公平補償,還有一個是雙方同意,要征得對方的同意等等。人家這些案子都視為是《憲法》類案件,那我們就不是了。這是美國的做法,是普通的法院都可以受理。
第二種模式是德國模式。德國模式為了處理《憲法》最基本的這些權利和義務問題,專門在普通的法院體系之外專設一個特殊的法院,叫憲法法院。德國的模式受到了其他國家的跟從,像日本、韓國都模仿德國,有更多國家都模仿憲法法院的做法。當然中國也有人呼吁搞憲法法院,但是現在還看不到。
第三種模式,法國模式。法國模式不設憲法法院,也不交由普通的法院去受理,而是有一個特定的組織,叫憲法委員會,這是一個很崇高的組織,是由九名資深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來組成的,由這個特殊的機構來受理與《憲法》有關的大案件。
中國是中國的模式。在我們可以預期的地方,在預期的時間里,我們倒是有一個傾向性的建議,我相信中央也有可能接受。因為中國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大,因此我們建議在全國人大,現在全國人大有好多委員會,常委會下設司法委員會、民族委員會等等,其實最應該有的是憲法監(jiān)督委員會。
全國人大長期不作為,也不敢作為,而且也無權作為,這個現象要改變,應該設立全國人大框架下的憲法監(jiān)督委員會。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我們的憲法監(jiān)督真正動起來。其實這件事大家也別覺得好像不可思議。在實行一國兩制的過程中,由于香港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的適用法律做過多次的立法解釋,這個立法解釋其實恰恰就是憲法監(jiān)督。就是你憑什么,香港的事情有問題了,憑什么全國人大常委會要站出來說話呢?全國人大現在的情況是,它針對香港的一國兩制問題說過多次話,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針對內地幾乎從未說過話,應該說話了。其實去年關于上海自貿區(qū)這個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自貿區(qū)2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暫停適用相應的法律與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的決定》,這個東西其實帶有《憲法》監(jiān)督的成分。
《憲法》遵守就不用說了,全民、組織、機關和國家都要遵守法律,這個不用展開。違憲審查,其實我已經提到了,剛才說的就是違憲審查,誰有權做,全世界有四種模式。那么怎么就叫違憲了呢?一般來說,違反《憲法》規(guī)定、原則和精神,從具體條文來說,違反了《憲法》的序言、正文、原則和附則都屬于違憲。但是世界各國在違憲審查的模式上不太一樣。剛才我講了四大模式,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違憲審查
違憲審查一定要有特定的程序、方式。而且違反《憲法》,違憲審查它審查的對象一定是違憲行為,而不應該是普通的侵權或者是刑事的東西。大家可能會說《憲法》規(guī)定那么多,是不是我們社會上99%的事情都是違憲行為呢?不能這么講。真正成為違憲案件,進行違憲審查的一定是最普遍、最一般的涉及全體國民意義上的這類案件,它的總數量應該不多,是代表性的案件。
我們國家的違憲審查體制主要是靠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jiān)督來做的。剛才我已經說到了,我們國家違憲審查方面,如果進一步強化和細化的話,應該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置憲法監(jiān)督委員會。這個地方提到了違憲審查制度,在現有的規(guī)定中以及我們未來可預期的方面,主體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來做。表現在《立法法》方面,就是要加強行政立法的違憲審查,要進行備案審查,另外還要撤銷,如果這個法不好,直接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各部委制定的規(guī)章直接就宣告違憲、無效,直接就可以這樣做,這叫撤銷制度。
備案審查
還有一個制度叫備案審查,全中國各個有立法權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性的文件、規(guī)范性的文件,按制度都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目前的情況是什么?全國人大常委會光是備,沒有審,備而不查,備而不審,現在是個弊端。未來《立法法》修改以后,既備又審,以審為主。這樣的話,未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應該忙起來。原來從觀感上顯得他們太閑了,好像是一些喝著茶聊天的人,是“兩手代表”,選舉領導人舉手,通過決定拍手,我們通常叫兩手代表,以后可能要忙起來了。當然主要靠人大還不行,重點要靠常委會,因為常委會人基本上都工作。
剛才這個方面我談到它的完善,最后一點,健全法律事實監(jiān)督的機制和程序,我在這一塊重點講,建立專門的憲法監(jiān)督委員會,而且要通過一系列的程序,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范來把整個的這些事系統(tǒng)化地設立,而且將來還會有一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建立一個委員會,那么國家這么大,事這么多,有沒有可能在各省級的人大常委會當中再設立它的分機構或者是巡視性的機構呢?這個是在未來真要操作的時候要考慮和總結實踐的事情。
今天我們講了非常多的內容,重點是給大家做了《憲法》專題的講解。其中一定有很多不對或者是錯誤的地方,也請各位同志們不吝賜教,謝謝。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