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做賭注以求成功。既然如此,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呢?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它,做它的下屬,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大王何不派可以信賴的人去和燕國、趙國溝通,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fā)號施令。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么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么燕國、趙國就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的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這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最有利的事,并立三帝對燕趙兩國而言也是始之如一的事。
它們實際上得到了很多好處,名分上如愿以償,讓燕國和趙國拋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容易,如果現在不去溝通燕、趙,那么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你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討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你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如今你溝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受到尊崇;不溝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聲望就會降低。拋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么做的。秦王聽完長篇大論之后,一定像有一把匕首刺進了他的心房一樣。大王為什么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游說秦王呢?秦王聽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這是圣王所做的事情。
燕昭王認為蘇代這封信寫得太好了,就說先王曾經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的力量不可,于是就召回了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最終,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王逃離了齊國。蘇代在說服燕昭王的時候,向燕昭王指出齊國才是燕國真正的敵人。燕國幫助齊國攻打宋國,那么齊國就獲得了宋國的土地,齊國的實力就因此大大增強,齊國的實力增強將會對燕國構成巨大的威脅。所以蘇代就建議燕昭王停止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的錯誤做法,采取新的對齊策略,改善與秦國的關系,聯合秦國對抗齊國。
燕昭王經過權衡,認為蘇代提出的連秦抗齊策略符合燕王的根本利益,因而接受了蘇代的建議。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到秦國去,蘇代就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那么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侍奉秦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國,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著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秦國曾經警告過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著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fā),乘著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英勇的人來不及發(fā)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像射殺鷹隼一樣神速,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
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來侍奉秦國,秦國又如此這般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fā),一天之內就可以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fā),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就將攻克整個韓國。韓國認為它說得有道理,所以韓國也侍奉了秦國。
秦國還嚴正警告過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會被切斷。如果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著夏季旺盛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zhàn)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后,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而不復存在;如果我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而不復存在了;如果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了。在陸地上作戰(zhàn),就攻擊河內,利用水攻就可以毀滅大梁。魏國認為秦國說得有道理,所以也侍奉了秦國。
秦國還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給了齊國,說到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像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的路途隔絕,軍隊距離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齊王如果你能夠攻打宋國,據為己有,那就像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所以后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