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智慧與無為智慧
儒家重有為,道家重無為,兩者相輔相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互補,達到了一種很好的智慧,這就是:在“有為”中“無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独献印氛f,“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什么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巧作為。無為,乃是順勢而為,是一種極高境界的哲學智慧。違背規(guī)律,那是妄為;集聚智慧,那是巧為。在道家看來,最好的管理是看不見的,最好的領(lǐng)導是無形的?!独献印吩?jīng)這樣比喻領(lǐng)導的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lǐng)導讓百姓覺得一切自然,順乎民意。所以領(lǐng)導干部要學會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以無為的心,做有為的事。作為領(lǐng)導干部,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智慧。
入世境界與出世境界
中國文化中儒家重入世,道家、佛教重出世。但中國文化的重要啟示恰恰在于:在“入世”中“出世”,達到“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李嘉誠曾經(jīng)主張: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將出世與入世融合一起,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對我們而言,關(guān)鍵是如何能夠做到“有情時忘情,用心時無心”。程顥《定性書》這樣回答:“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所謂無心、無情乃是一種超越的出世境界。普通人很難達到完全放棄名利、榮辱,黨員干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卻可以改變對待榮辱和名利的態(tài)度。如何正確對待榮辱和名利?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九十歲時候,向祝壽的朋友和學生說自己悟到處世道理,用莊子的兩句話表達:“舉世而喻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這是何等的榮辱觀和人生境界!而對待名利,應當力求做到“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這乃是一種智慧的名利觀。“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是傳統(tǒng)修養(yǎng)學說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