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意識觀念的變化,丁克家庭的數量也在日漸龐大——所謂丁克家庭是指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婦自愿不要孩子,例如鄭州這位老太太雖然早年結婚但卻不曾生育一兒半女,就很像是生活在一個丁克家庭。當然,失獨家庭也好,丁克家庭也罷,他們同樣無兒無女,同樣面臨對老無所依的憂慮?;蛟S正因如此,近年來,針對失獨家庭、丁克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越發(fā)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而政府在這方面也做出一定回應。例如2013年12月,國家衛(wèi)計委等5部委就發(fā)出通知,自2014年起,提高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
即便如此,特殊群體的養(yǎng)老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且不說物質保障水準仍然偏低,單單是精神層面撫養(yǎng)就相當欠缺。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原副會長苗霞就曾指出,很多失獨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現有的養(yǎng)老機構,他們喜歡抱團取暖,希望有專門的失獨者養(yǎng)老機構,但具體怎么組織實施就需要政府的探索和磨合。此外,很多家庭想通過收養(yǎng)子女去改變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但目前我國的收養(yǎng)體制仍很不成熟,例如《收養(yǎng)法》對收養(yǎng)子女的收養(yǎng)人及被收養(yǎng)人作了嚴格的限定,處于一種“限制收養(yǎng)”而非“鼓勵收養(yǎng)”的境地,導致一方面有大量希望領養(yǎng)子女的人,特別是“失獨”者,沒有機會找到領養(yǎng)對象,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無人認養(yǎng)的兒童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至于說效仿國外以社區(qū)為平臺,組織或引導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關心關愛孤寡老人,加強心理疏導服務,更是嚴重不足。
總之,“招聘女兒”事件是中國養(yǎng)老這一社會問題的縮影,能否從制度安排上保障公民無后顧之憂地安享晚年,深刻拷問著政府的作為意識和為政智慧。
“招聘女兒”凸顯丁克家庭養(yǎng)老之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員招聘隨處可見,可“招聘女兒”還是第一次聽說,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女兒是有血緣關系或有撫養(yǎng)條件才能實現的。“招的就是女兒,不是保姆”,老太太招女兒的唯一標準,就是她自己得滿意,這不是老太太有“房”任性,而是克丁家庭養(yǎng)老面臨的“無耐”。
老太太以家有4套房和一個診所的繼承權,廣告找一個善良、孝順的女兒,想法很自然,但現實是“真情重義”的人不在乎錢,“奔錢”而來的人自然會挖空心思掂記老太太的錢財,然后時機成熟得手才罷休。因此,人們擔心會有騙子為了利益而去欺騙老人的感情和錢財也不是“多余”的。親人不單靠血緣維系,心地善良、真心相待的才是親人,“不想房產,只想著如何當好女兒”,將心比心,好好慰藉老人空虛的心靈,讓老人的生活在“夕陽無限好”中,那房產自然會順理成章地由“女兒”來繼承。
我國正在“跑步”進入現代化,也正在“跑步”進入老齡化。養(yǎng)老這道難題,不論對于實現中國夢,還是對于實現個人夢,都是“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在我國這種無兒無女家庭雖然比例不高但人數也不少,這種丁克家庭到老年需要精神安慰的狀況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志愿者是城市文明建設的標志,當前我國急需完善志愿者的服務體系,幫扶孤寡老人,開展心里慰藉。同時也要探索引導“年青”的老年人志愿者的參與到老年人的幫扶工作中,在老年志愿者服務他人的同時,自我身心也得到了愉悅。“年青”老年人志愿者是一種全新的養(yǎng)老方式,以社區(qū)為單位,讓有學識、有才干,還能干的“青壯”老年人成為老年志愿者,促進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精細化和全面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