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設“文明中國”對公民素質的新要求
下面談談建設文明國家對公民素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素質”一般包括知識、態(tài)度、技能和價值觀幾個方面。根據(jù)上文我們談到的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整體推進,我提出與對公民素質的幾個要求供大家參考:
第一,適應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培養(yǎng)相應的現(xiàn)代素質,做一個現(xiàn)代文明人。“五位一體”的文明建設,使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閑、家居社交,都變得有了社會的、文化的、文明的意義,要求我們懂規(guī)矩、守秩序、有關懷、講仁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經濟素質、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法治素質、社交素質、媒介素質。
第二,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的公民,要觀大勢、識大體、顧大局。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有胸懷、有擔當,承擔起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參與各層面、各領域的對外交流、交往,注意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理性對待國際交往中的分歧和摩擦,與各國人民友好相處。
第三、互相尊重,協(xié)商共識,和而不同。在國內和國際社會生活中,都存在多元多變的情況。不同民族、種族,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黨派,不同年齡的人,面對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政治經濟利益等各方面的差異,首先要做到互相尊重。“尊重”是指:了解、理解、互不干預、互不損害、和平共處。發(fā)生矛盾時,要通過平等協(xié)商的方式,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尋求共識。“和而不同”是我們處理內政外交問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時的出發(fā)點和目的。
第四,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既是“中國公民”,也是地球村的“村民”。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愛護一切公共資源,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共資源”指公共所有,為全體人民生存、生活所需的一切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礦產、外層空間等)、公共物質財富(如城鎮(zhèn)公共基礎設施,交通、通信電訊、水利、電力、金融、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體育、娛樂等設施)以及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如時間、空間、信息、頻道、波段、消防、救援、搶險、醫(yī)療、慈善等)。中國公民不論在國內生活,還是到國外旅游、經商、留學、工作甚至僑居,都要愛護當?shù)氐墓操Y源,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
2014年9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馬爾代夫訪問時說:“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要講文明。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shù)氐暮ur。”引起全場一片笑聲和掌聲?,F(xiàn)在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中國游客的身影。我們要像愛惜自家的東西那樣愛惜人家的空氣、海水、植被和歷史文化遺跡,給所到之處的民眾留下文明的、美好的印象。離開的時候,留下的是你的笑容,而不是遍地垃圾。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寄予無限的信任和期望。2014年4月1日,他在比利時布魯日(“布魯日”在弗拉芒語中是“橋”的意思)歐洲學院的演講的結尾說:“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中國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歐洲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世界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希望中歐雙方的同學們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tài)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進中國和歐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進中國、歐洲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斗,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對我國全體人民的希望和要求。
(根據(jù)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