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依據(jù)工作需要儲存材料。各位公務員由于所從事的具體工作性質不同,因而積累儲存材料的內(nèi)容也有不同。儲存材料必須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根據(jù)工作內(nèi)容分類別分項目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儲用結合,以儲助用,以用促儲,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儲存材料的習慣。一般地說,存儲材料要廣征博采,多多益善。但面對當今世界,知識經(jīng)濟、知本經(jīng)濟接踵而來,信息多如牛毛,目不暇接。因此,要緊密結合自己的工作,根據(jù)你所在單位的職能職責,有所選擇的存儲材料,建立起個人的小資料庫。這個小資料庫里一般儲存什么材料呢?①基礎性材料。就是一些通用材料。如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階段政治學習材料和所在單位、部門、地區(qū)的概況材料。特別是概況材料,如本地區(qū)面積、人口、GDP、財政收入等材料;本部門工作任務、人員編制、隸屬關系、大事等?;A性材料,有時常用,所以要常備。②政策材料。要認真閱讀上級來文,特別是政策法規(guī)性的文件??吹接嘘P新聞媒介上刊登的這類文字,要摘要或剪下來保存,以便查閱。③領導思想的積累。要注意積累上級部門與本部門領導同志對問題的基本觀點、基本看法,尤其是領導對某項工作的新提法、新要求等。同時,還要注意一下領導的用語習慣。④業(yè)務工作材料。首先要注意積累本單位的基本情況統(tǒng)計數(shù)字;其次要積累本單位、本行業(yè)的新成果、新動態(tài)資料;再次是新聞媒介或單位簡報中工作經(jīng)驗、工作研究等材料;最后,是積累本行業(yè)相關的其他材料。⑤語言材料。公文語言講究莊重、樸實、明白、準確和精煉。平時要注意閱讀和積累。⑥公文格式匯集與儲備。就是將上級部門發(fā)的不同類型、文種的文件,如通知、決議、決定、指示、綱要(工作要點)、細則(辦法)、通報、報告(請示)等,收集成冊,供工作中參考。這就應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語“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應急的時候,拉出來一參考,比著葫蘆畫個瓢,雖然“文章最忌百家衣”,也比拿不出來強,也算是提升寫作能力的基礎吧。儲存材料的目的在于應用。為了方便應用,積累存儲材料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摘要、報刊剪輯、資料卡片、復印等,但要有個文字索引,以便分門別類的查找。
第四,舉一反三,一材多用。大家都用芹菜作原料做過菜吧?我見過一個這樣的廚師,芹菜莖炒菜,芹菜葉做菜餅,芹菜根做成了咸菜。我們公文寫作,對材料的運用,也要這樣。要舉一反三,一才多用。但這里不是說重復用,而是換個角度創(chuàng)新用。
公務員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材料,這么多的材料不可能都寫到文章里去。下一步就是如何選擇好材料、用好材料的問題了。材料選擇的根本標準就是寫作目的。首先,要選擇對路有用的材料。對路就是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適應領導關注的熱點、難點、疑點、焦點,有用就是經(jīng)得起篩選,說得白一點,就是要選跟得上形勢、適合口味的材料采用來寫。一般地說,要選擇時事倡導的材料,選擇真實而新鮮的材料和典型的材料。這樣的材料才能以少勝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次,要精選角度。青島啤酒集團九十年代發(fā)生過一個擺梯子的故事。在青島啤酒集團生產(chǎn)車間的一個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有人放置了一個活動梯子。用時,就將梯子支上;不用時,就把梯子放到拐角處。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人,還貼了張紙條,“留神梯子,注意安全”。這樣過去了幾年后,有個熟悉漢語的外國專家看到,他把字條改成:“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這兩個紙條的區(qū)別在于角度不一樣,前者僅僅是提醒,后者則排除了安全隱患。從公文寫作上說,一個材料可以使用的角度很多,蘇軾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公文寫作就要根據(jù)寫作目的,選擇一個最佳角度表現(xiàn)出來。但是有個要求,這個角度要符合領導要求與撰文目的。比如說,某單位主要領導“班長”表率作用、“班子”凝聚力較強,工作成績明顯,按照上級要求寫一篇經(jīng)驗性總結,這是寫作目的。撰稿人圍繞這個目的,從“班長”的模范帶頭作用出發(fā),收集了很多材料,經(jīng)過分析,把材料分成了三大塊,形成了材料框架:一、發(fā)揮凝聚作用,形成團結戰(zhàn)斗集體;二、發(fā)揮導向作用,使“一班人”不偏離方向;三、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使“一班人”步調一致。再次,多方位用材。大家收集材料不容易,有些可能用起來意猶未盡,有的可能根本沒派上用場,費了心血的材料,棄之可惜,有目的的寫作又不能堆砌材料,怎么辦呢?舉一反三,一材多用。公文寫作者就好像是一個木匠,水平高的木匠,大塊板材做門做窗,小塊板材做小家具,符合做大梁的當梁,符合做牚的做牚,剩下的小木塊還能做成木楔,起加固作用。我們在公文寫作時也要向這個聰明的木匠學習。1993年底,我在接受起草《泰安市機構改革工作總結》時,結合工作搜集了很多資料,寫完總結上報省政府后,覺得這些材料雖然不能寫入總結,但與總結的材料結合起來,還是有用的。于是,就寫成了篇工作經(jīng)驗,題目是《泰安市縣鄉(xiāng)機構改革回顧》,發(fā)表在《泰安論壇》1994年第一期上。換了個角度,加以歸納提煉后,寫成了篇新聞稿,題目叫《泰安市縣鄉(xiāng)機構改革順利完成》,發(fā)表在《中國機構編制》雜志1994年第5期上。使收集的材料“三用”,有效的利用了材料資源。一材多用,最常見的是寫成信息、工作匯報報上級部門后,改下文體寫成新聞可以投稿;寫了總結后,還可以修改寫成經(jīng)驗介紹,寫成工作通訊等;寫情況報告,還可詳細梳理一下寫成調查報告等等。這些要靠寫作實踐中多練、多揣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