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貨幣化陽光化
提高公務員現期工資性報酬
長期以來,普通公務員與“官員”的概念被混淆,被認為普遍福利優(yōu)厚,權力尋租的機會俯拾皆是。
一個在國家某部委工作的公務員向記者表示,并不是所謂發(fā)達城市、“實權單位”的福利就普遍好、普遍有權力尋租,關鍵是得看崗位和級別。這位公務員回憶:“早些年沒有實行工資陽光化的時候,同樣是過節(jié),我們單位有的處室就發(fā)過節(jié)費,有的處室就不發(fā)。而灰色收入,得是在‘關鍵處室’掌握權力的人。還有分房子,大部分近兩年,隨著財政和審計制度的完善,福利不能隨便發(fā)了,尋租空間也越來越小。”
有專家指出,將公務員福利貨幣化、陽光化,同時阻斷權力尋租的暗道,是公務員薪酬改革不能繞過的內容,也是化解民意與公務員群體之間情緒沖突的良方。
“公務員的現期報酬(貨幣性工資)和延期報酬(養(yǎng)老福利等)之間比例關系與社會是相反的:大部分企業(yè)職工是工作時的貨幣工資水平相對較高,而在退休后得到的貨幣性收入(主要是養(yǎng)老金)相對較低,而公務員的工資性報酬確實現期低、未來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指出,這種結構性的錯位不僅導致社會公眾不滿,同時也導致整個公務員隊伍的不滿,因為他們?yōu)榱藫Q取退休后的所謂高待遇,不得不在正需要花錢的年富力強時期領取較低水平的現期工資。
劉昕支持“限高提低”的思路:將公務員的工資性報酬與企業(yè)職工的工資性報酬的支付規(guī)律大體吻合起來,即削減社會公眾無法享受的一些備受爭議的公務員福利,比如替代率過高的退休金待遇,同時將合理的福利貨幣化、陽光化,將公務員的現期工資性報酬提高到一個合適的水平上來。
建立比較機制
實現公務員工資動態(tài)調整
《公務員法》明確,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應當與國民經濟發(fā)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國家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yè)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并將工資調查比較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工資水平的依據。2006年7月起實施的《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國家根據工資調查比較的結果,結合國民經濟發(fā)展、財政狀況、物價水平等情況,適時調整機關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
蘇海南指出,這里所稱“相當人員”,應該是指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在這個對比過程中,可以劃分若干對照組,比如全部公務員對所有企業(yè)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公務員對國有企業(yè)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而且公務員當中的司局級、處級、科級和科員,與企業(yè)可比層級管理人員比較起來得出的結論又不一樣。
“公務員不需要都是‘精英’,不需要都具有企業(yè)管理人員素質,所以不能籠統(tǒng)的跟企業(yè)管理人員工作做比較。”劉昕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我國政府部門缺少市場化的管理的心態(tài),存在“人才高消費”的情況。政府的重要職能是“服務”,所以公務員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需要扮演好服務而不是管理者的角色,不需要都是博士、研究生。譬如某部門招聘了一個博士當司機,那么這個博士的工資水平應該跟企業(yè)司機比,而不能跟在企業(yè)做管理或者研究工作的博士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