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日解決東海爭端的法律出路
從當前東海爭端的現實層面講,中日兩國對于東海權益劃分一直在圍繞著《海洋法公約》進行平行線式的“一法各表”,始終無法建立辯論話語共同體。東海是一個東西寬150~360海里,南北長約630海里,由中、日、韓三國陸地環(huán)繞的一個半封閉海域。由于最寬處僅為360海里,因此中日雙方的專屬經濟區(qū)存在著互相交疊的現象。也注定了東海劃界問題的實質就是“重疊的專屬經濟區(qū)該怎么辦的問題”。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如果各自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出現的重疊區(qū)域需涉及的沿海國家通過協商與談判最終達成“公平的解決方案”。因此,最后也就變成了究竟“什么是公平”和“怎樣劃分才公平”的問題,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兩國始終難以達成最終共識。
為了最大限度地在零和博弈的游戲中獲得國家利益,每個國家都將對自身最有利的劃分方式表述為公平原則,而將對方的提案解釋為有悖于公平原則。這成為海洋法在解決具體問題上其實際效用不佳的重要原因。如果爭端的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絕對的道義與法律依據,那么由此觀念帶來的沖突將會更加難以調和。
日本方面認為中日兩國共大陸架,深度達2700公尺的沖繩海槽僅僅是東海大陸架的一個偶然凹陷,真正的東海大陸架位于日本列島以西、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匯處、深度達11035公尺的馬里亞納大海溝。因此,按照日本方面的觀點:中日兩國作為共大陸架的相向國家,應該按照《公約》第74條和第83條第1款規(guī)定:“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專屬經濟區(qū)界限的劃定應在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所指國際法的基礎上以協議劃定,以便得到公平解決。”[13]這種公平主要是指通過“等距離中間線”原則進行海域面積的平均劃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等距離線”的劃分方法僅僅是在兩個相向國海岸平直時的理想狀態(tài)的均分,而現實中絕大多數國家之間的海岸線是凹凸不平的,在北海大陸架德國與荷蘭、德國與丹麥的大陸架劃界問題上,主審法官的判決中對中間線方法是這樣裁決的:“等距離方法不是習慣法的強制性規(guī)則。在北海的情形,不顧地理環(huán)境而單純根據等距離方法劃界,由此引起的表面簡化將是多么不公平。因此,德國沒有義務接受等距離規(guī)則。劃界應“通過協議,按照公平原則,并考慮到一切有關情況,以使每一個國家盡可能多地得到構成其陸地領土自然延伸的大陸架所有部分,并且不侵占另一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14]
中國主張中日兩國雖為相向的臨海國,但由于沖繩海槽的阻隔使得兩國不共大陸架,因而在東海專屬經濟區(qū)的劃界上應根據《公約》第76 條第5 款內容 采用“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進行劃分,并將其海洋權益擴展至沖繩海槽。此外,中國認為在劃界海區(qū),中國一側(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岸線長度為748 公里,而日本琉球群島面向東海一側的海岸線長度僅為415公里,[15]比例為1.8∶1。根據1984 年“緬因灣案”的國際法判例,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海岸線長度之比雖然僅為1.32∶1,但國際法庭仍然認為這一差別具有“不可否認的重要性……為第三步對等距離線進行修正提供了法律依據”,并因此將中間線的最終修正做了有利于美國的調整。[16]因此,可以肯定,即使最終提交到聯合國海洋法庭而采用中間線的劃分方式,也不是完全的對爭端海域進行平均劃分,而是要進行基于海岸線長度比例的修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