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個成果就是促進了雙邊關系新發(fā)展,那么我們知道在目前的國際體系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向,就是區(qū)域合作與雙邊關系高度的互動,多邊框架與雙邊關系相互的支撐,那這種互動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惡性的,這一次北京APEC會議,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區(qū)域框架與雙邊關系的良性的互動,這也形成了這次APEC會議的一個重要的亮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成果和收獲。那么北京APEC會議它也對中國推動雙邊關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以下幾點是最值得關注的:
首先是借助這次APEC會議,借助奧巴馬總統應約與會,對推動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提供一個重要的平臺,習主席得總統采取多種方式加在一起有十多個小時的這樣一種會晤,習主席也提出來六個建議,進一步推動中美進一步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六點建議也得到了美方的響應,可以說這是未來中美關系六個重要的領域。分別是氣侯變化、相互投資,信息技術、商務、旅游和軍事領域的合作,這對推動中美這樣一個全球第一、第二經濟體雙邊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反過來中美的協調一致,也對推動亞太的經濟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支撐。那么與此同時也利用這次APEC會議,習主席還實現與普京總統在2014年第五次首腦的會晤,也借這次中俄的首腦會晤簽訂了17項合作協議,把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又進一步提升進一步的拓展。
在會議之前,受到輿論廣泛關注就是日本首相安培訪華,他要接受邀請來參加APEC會議,中國是東道主,上門不欺客,中國是禮儀之邦。那么首腦會晤是一個自然的選擇,但是我們知道中日關系目前可以說處在1972年實現邦交正?;詠淼囊粋€谷地。在這個背景之下,雙邊首腦會晤實現不實現?什么方式?是不是要深入的進行交談?都形成了媒體關注的一個重要的焦點。在這之前中日雙方達成了重要的四點政治的共識,要實現中日首腦會晤,必須要首先要形成這四點政治共識,也正是在這四點政治共識形成的基礎之上,實現了會晤,從而為中日關系的改善或者轉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中日關系問題應該說積累的很深,很難通過一次會晤,就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但是畢竟提供一次轉換或者改善的一種機會。
此外借助這次APEC會議還實現了中韓、中印、中越、中泰、中非等一系列的雙邊會晤,可以說APEC是一個區(qū)域框架是一個多邊框架,中國借助這樣一個主場之力,對相關的雙邊關系合理的安排,深入的探討,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談資和議題,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這也構成了這次APEC會議對中方來講,在雙邊領域里邊的一個重要的收獲。從而促進了雙邊關系的全面的發(fā)展。
最后一個成果就是它也宣示了中國的國內的和對外的新的政策。那么我們知道中國在快速崛起當中國際影響力話語權越來越大,但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政策或者戰(zhàn)略的走向高度的關注,那中國作為這一次APEC會議的東道主,通過這樣一個主場外交,無疑是進一步宣示向國際社會通告我們的內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平臺。那么中國實際上無論是習主席還是其他的層次的領導人,都通過宣示內外政策贏得了更多的國際理解和支持,那么對國內政策的宣示,主要是一系列的新政策,包括深化改革依法治國這可以說近兩年的最大的主題。
與此同時也對中國的國內新的形勢,尤其是經濟形勢,有一個系統的說明,這就是中國經濟的一種新常態(tài),那么從對外政策上,也進一步強調了中國的一貫的主張,就是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強調中國的貢獻,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全球對人類對地區(qū)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所應該做出的貢獻等等,總之通過這次APEC會議,也使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宣示內外政策,爭得更多的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持的一個重要的舞臺,重要的平臺,這是我們關于APEC會議,它所取得的多層面成果的一個簡單的概括。
最后再分析一下這次APEC會議多層面的影響,其中三大層面的影響是最值得關注。首先是對中國自身,其次是對亞太這個地區(qū),最后是對全球對世界,關于對中國自身的影響,我用,從上海會議到北京會議這一句話來概括,換句話說我想通過2001年中國在上海主辦APEC會議,到13年之后在北京第二次主辦APEC會議,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來詮釋一下,這一次北京APEC會議對中國所產生的重要的積極的影響。
這個首先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經濟地位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提升。這有一系列的數據可以證明。首先我們比較一下大國的經濟實力對比關系,我用各主要國家在全球GDP總量當中所占的比重來說明,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在全球GDP總量當中所占的比重由3.6%提升到12.2%,13年當中提升了8.6個百分點。而與此同時日本所占的比重由14.4%降到6.5%,降了7.9個百分點,在這個過程當中在2010年中國也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GDP當中所占的比重也由31.3%降到了21.8%,降低了9.5%個百分點。那么再進一步分析一下中美日這三國經濟實力對比關系,把三國的GDP總量加在一起,看三國各自所占的比重,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的占比由7.9%提升到了29.7%,上升了22.3個百分點,美國的占比由63.5%降到54.4%,降了9.1個百分點,日本的占比由29.2%降到15.9%降了13.3個百分點。
這樣一個實力對比關系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就是這次2014年北京APEC會議中國的經濟實力,尤其是在國際經濟格局當中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比2001年中國在上海主辦APEC會議的時候,經濟實力經濟影響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也為中方辦成辦好2014年的北京APEC會議,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伴隨著我們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提升,我們一些主張更容易在APEC會議當中得到落實,與此同時也要求我們既然經濟實力大幅度增強了,我們也應該為本地區(qū)這樣一個區(qū)域合作框架乃至在全球范圍內,做出更大的貢獻,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經濟實力增強對北京APEC會議所帶來的影響力提升的一個客觀的基礎,這也是2010年上海APEC會議所不具有的,這是第一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