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的關鍵是政府決策法制化,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最重要的內容。”今天,在清華大學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論壇上,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說。
該論壇由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和北京卓婭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多位法學界專家在會上指出,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治政府”。
決策法制化:還缺一部“行政程序法”
在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教授眼中,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進入了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狀態(tài),開始著手構建長治久安的、永久性的制度”。
“我們過去30多年的改革,都是5年、10年為期。而這次是通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使中國共產黨從傳統(tǒng)的革命性政黨向更加規(guī)范、成熟的現(xiàn)代化執(zhí)政黨轉變。”王振民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于安指出,基層部門法制化是建立“法制權威”的基本條件,“但非常難辦”。
“基層部門是抵抗法治最頑強的力量。因為長期以來,它的決策體制被寡頭化,已經養(yǎng)成了既得利益群體。”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健全行政組織制度,完善依法決策程序”。馬懷德認為,下一步重要的立法任務就是:“制定行政程序法,或者制定重大決策程序條例,來提供最基本的政府部門決策程序和權限依據(jù)。”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所主任王長江認為,改革的決策、立法機制更需要改變,“應該盡量減少執(zhí)行部門的人為干預”。
“現(xiàn)在,政府部門參與立法簡直就成了一種常規(guī)。”王長江說,“一說這個問題涉及金融,于是我們馬上想到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省行都要參與……要立法者寫一部改革自身的法律,怎么可能呢?所以,最后的改革方案就變成了特權利益集團間的討價還價。”
有人也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經常出現(xiàn)“立法跟不上變化”,怎么辦?
對此,王長江指出,面對不斷產生的新立法訴求,需要建立“立法訴求的受理平臺和機制”。
“在改革過程當中,一個地方政府部門或民間群體有探索,但有些部門推三阻四找一大堆理由,創(chuàng)新就死在半路了!”
他提議,應當改變現(xiàn)有的“緩慢立法”機制,“要有評估體系:如規(guī)定多長時間內必須給出受理和評估,使得改革者有比較充分的空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