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能讓孩子學習更好,但會影響性格形成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在巴南區(qū)讀初一,在聽說河北這所中學的舉措后,她表示,這種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王女士說,可是小孩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上課有點小動作也很正常,如果孩子為了表現(xiàn)好,神經(jīng)一直處于緊繃狀態(tài),那對性格的形成可能會造成很大影響。王女士說,她能理解學校的這種做法但不支持,“嚴格的監(jiān)管,聽話的孩子是會更多,但是創(chuàng)造力會更低。”
家住在楊家坪的胡先生則表示認同這種做法。胡先生說,他的女兒剛上初一,學習任務繁重,但班上總有一些調(diào)皮的男生在課上、課下搞惡作劇,影響孩子學習。“如果有班主任在后面時不時地看著,班上上課的紀律肯定會好很多。”
市民李女士家住在北碚,她既是一名初三學生的母親,也是一位中學教師。昨天她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支持,“這種做法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做作業(yè)等情況,及時解決有效的問題,并對學生行為進行適當?shù)谋O(jiān)督。”
老師:嚴格監(jiān)管不起作用,學生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
“我覺得這種嚴格監(jiān)管不會起什么作用,學生聽不聽話主要還是在于班主任的管理藝術(shù)。如果管理有方,學生是不會在背后搗亂的。”在九龍坡區(qū)一所中學教書的黃老師表示不太理解這種做法。他認為,過分監(jiān)管,會令學生沒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容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
重慶第十八中學教師褚云生曾做過高三年級的班主任,昨天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不贊同這種做法。“學生肯定很反感,上課時也會分心。采取這個措施,既起不到監(jiān)督的作用,還會讓學生誤以為老師對自己不信任,更無力主動學習。”
“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應該是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關系,而是提供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關系,這個關系必須定位準確。”孫秀軍是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的語文老師,他不是很贊同把辦公室和教室連起來。他告訴記者,現(xiàn)在的學生向往獨立自主,這樣的舉措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老師來說也不自由,課下老師們也需要獨立的空間。
專家聲音:別用老眼光評價創(chuàng)新,老師不僅僅是管理者
“若是基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這項舉措確實不妥。但如果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那它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11月2日,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不要光憑表面現(xiàn)象下判斷,更應該關注這項舉措的具體執(zhí)行方式。
熊丙奇認為,探討這項舉措的關鍵在于學校“怎么去做”。熊丙奇舉例說,通常學校里,班主任的辦公室和學生教室有一定距離,在大學里就更遠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要找老師都很麻煩。“這其實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該中學的舉措,從空間上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即便施行初期,學生中會有反感的聲音,但只要溝通解決好了,無形中反而有助于班級文化建設,讓老師跟學生走得更近,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班級氛圍嗎?”
熊丙奇說,網(wǎng)上的負面聲音主要是站在應試教育的角度發(fā)表的,用固化的思維去推論這項舉措是在管理學生。如此一來,觀點有失偏頗。無限放大后,再上綱上線,最終只會阻礙創(chuàng)新,讓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框架里停滯不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