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達成協商共治。三中全會《決定》強調發(fā)展協商民主。協商民主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階層共治。把這個主張落實到國家治理實踐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發(fā)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在治理中的協同、互補作用,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政治安定有序的合力。從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互動關系看,共治需要共識,需要妥協,妥協需要強勢集團“有限讓利”。合理調整社會利益結構,是民主法治建設必需的社會發(fā)育過程。傳統(tǒng)中國的利益調整,主要表現為以追求零和博弈為目標的利益調整邏輯。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贏者通吃”。統(tǒng)治階級總想把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壓縮到最??;當被統(tǒng)治者被剝奪到無法生存地步時,就起來造反,而造反者成功后,對舊統(tǒng)治者同樣奉行全部剝奪政策。這種社會土壤缺乏促進改革成功的階層妥協機制,暴力統(tǒng)治或革命是通行邏輯。歷史地看,統(tǒng)治者即使遇到重大政治危機,也不愿放棄絲毫既得利益,所以當年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體制內改良,都因為各階層很難達成妥協而失敗。因此,必須花大氣力鏟除阻礙階層共治的社會土壤,關鍵是要通過強化法治推動體制內強勢集團“有限讓利”,這是各階層達成妥協,形成基本“共識”,進而達成協商共治的必要條件。
以上,我主要講了我們推進法治民主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中國民主法治的歷史進程,以及推進人民民主需要正確把握的一個大方向和四個現實戰(zhàn)略路徑。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和同志們批評指正。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