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突出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厲行法治的信心和決心。
一、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什么是依法治國?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就作了精辟概括:“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可以看出,依法治國最重要的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一項戰(zhàn)略任務,我們要從必要性和艱巨性這兩方面來加深理解。了解必要性以增強自覺性,要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條必由之路,除此別無他途;了解艱巨性以增強堅定性,要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進行不懈奮斗、付出艱辛努力。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意愿作出的必然選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梢哉f,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首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歷史使命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必由之路。我們黨對自己歷史使命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深化的過程。新中國的建立,應當是我們黨從領導人民鬧革命的革命黨,轉變成為領導人民搞建設的執(zhí)政黨的轉折點。1954 年憲法的頒布實施,為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法律基礎。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建立,是黨領導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新起點,黨的八大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遺憾的是,八大提出的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的主張,沒有一以貫之地得到貫徹。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的提出,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我們黨開始了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真正轉變的偉大歷程,先后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戰(zhàn)略方針。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發(fā)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二是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就從指導方針和理論上完成了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轉變。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利益結構的多樣化,國家與集體、個人,政府與社會、市場關系的深刻調整,客觀上要求執(zhí)政黨堅持依法辦事,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善于通過國家機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國家和社會,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jié)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可以說,黨的歷史使命發(fā)生重大變化,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其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從根本上說,執(zhí)政黨的任務就是治國理政,通過總結實踐經驗、集中人民智慧,提出黨的主張,解決國家工作中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問題。而法律是實踐證明的正確的、成熟的方針政策的制度化、定型化,正是解決現實生活中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的。因此,我們黨的執(zhí)政地位決定,黨必須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并領導人民遵守、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黨自己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全國上下一體遵循憲法和法律,有利于保證黨執(zhí)政興國,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有利于持續(xù)推進各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各領域的建設與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